臨汾一中黨史學習教育側記

2021-05-26 09:17:56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

  臨汾新聞網訊“我們的家鄉(xiāng),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5月24日清晨,臨汾一中高二年級1500名學生組成五個方隊唱響了《紅船向未來》《大海航行靠舵手》《在希望的田野上》《共筑中國夢》等一首首昂揚豪邁的歌曲,盡情抒發(fā)愛黨愛國愛人民的豪情,掀起了全校黨史學習教育的新高潮。

  自3月8日我市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開學第一課”在臨汾一中啟動后,該校第一時間成立了黨史學習教育領導組,制定和出臺了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將全年學習任務及活動安排列出任務清單逐項落實。學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注重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融合,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教育相融合,同感悟125年的紅色校史相融合,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家國情懷、法制理念,切實發(fā)揮出了鑄魂育人的功效。

  校長講黨史 筑牢信仰根基

  “中國共產黨的這一百年,是用鮮血、汗水、淚水、勇氣、智慧、力量書寫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充滿艱辛的一百年……”

  黨史學習教育伊始,校長張楊管第一時間為高二年級學生作了題為《學習百年黨史 汲取奮進力量 投身偉大復興》的黨史學習教育報告。

  平日里風度儒雅的張楊管神色莊嚴而凝重,引領同學們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紅色旅行。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彰顯出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鮮明時代特征。在他身后,LED電子屏上一個個鏡頭躍出,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再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取得的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鉆井平臺“藍鯨2號”、瑪旁雍錯上遷徙的羚羊等一一亮相,圓夢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綠色中國等多角度展現了“中國奇跡”……

  “同學們,現在的中國強大不強大!”

  “強大!”同學們頭抬高了,滿眼放光,氣勢昂揚。

  “同學們,作為一中的學子,我們怎樣愛國,我們可以為國家做些什么?”張楊管話鋒一轉,對一中學子提出了兩點希望和要求。“一要通過學習黨史,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二要通過學習黨史,對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zhàn)的豐富經驗進行總結,靈活運用到自身所參與的各項實踐活動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相長、增長才干,提升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p>

  報告會在全體同學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黨史教育所傳承的紅色精神已然肇始延續(xù),在學子心中種下的愛黨愛國的種子,日后必定會長成參天大樹。

  黨史進課堂 凝聚青年力量

  “‘少年’二字無關年齡,只關熱愛;無關白發(fā),只關心境。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今年一百歲了,但她依然少年。”

  4月中旬,高一年級文綜歷史學科論壇拉開帷幕。高級教師李俊蓮帶領同學們一起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十九大”的光輝歷程,重溫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同學們的表情不時變化著,從苦難、悲傷、沉重再到欣慰、喜悅、興奮,情緒一點點兒地激昂起來。

  講完了黨史,李俊蓮給同學們講起了故事。“一次,他陪特務頭子進歌舞廳,趁其換衣服時,將其密碼本拿出來,讓守在外面的同志迅速拍照后,再送回特務頭子褲兜內。這份密碼送到中央軍委那里,破解了國民黨幾次圍剿計劃……”我黨隱蔽戰(zhàn)線的杰出代表——“紅色特工”錢壯飛烈士驚心動魄、濃墨重彩的傳奇故事,令同學們不時發(fā)出陣陣驚嘆與掌聲。

  無論是艱苦的革命歲月,還是今天的和平年代,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優(yōu)秀黨員。這時,電子屏的畫面切入校園,轉入同學們熟悉的校領導和老師中間。他們或在一線指揮防疫,或在扶貧點為群眾排憂解難,或在休息日加班加點編寫教案,雖身體勞頓卻甘之如飴。同學們深刻感受到偉大來自平凡,感受到校領導和老師們的可親可愛。

  “這樣的黨史課我愛上”“我也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努力學習,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論壇結束了,學生們還沉浸在課堂上,心緒如大海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

  黨史校史共學 賡續(xù)精神文脈

  “臨汾一中有著125年的悠久歷史,百年老校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擁有珍貴的紅色基因,我為在這樣的學校學習成長而無比自豪……”高2007班學生張翅赫在作文中寫下這樣的話。

  5月19日,高2007班班主任張王亮帶領全體學生走進校史展覽館,感悟母校成長,培育愛黨情懷。同學們在記錄歲月雕痕的走廊里慢慢游走,用心品讀百年老校的歷史。從1896年“晉山書院”的建成,到清政府擴建的“平陽中學堂”、民國時期批準成立的“山西省立第六中學”,再到新中國誕生而迎來的全新校名“臨汾第一中學?!?,辦學的艱辛、戰(zhàn)火的摧殘、浩劫的損傷、發(fā)展的輝煌,讓師生在扼腕嘆息之后揚眉吐氣。

  當同學們走近杰出校友張振山烈士的遺像時,他們的心驟然縮緊了。那是一張模糊到幾乎看不清的面容,但是他的精神卻照亮了同學們的世界。1923年,少年張振山就讀于山西省立第六中學時,就積極聯絡進步同學,先后創(chuàng)辦了《新生周刊》《新鏡》等進步刊物,在校內外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還聲援北京青年運動,建立起了中國共產黨在臨汾地區(qū)最早的黨組織,在臨汾乃至晉南地區(qū)高高舉起一面馬克思主義的大旗。在他的影響下,很多有志青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革命真理,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張振山為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一直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27歲時在開封英勇就義。同學們聽著老師的介紹,眼角涌出淚花。他們決心向一中先輩們看齊,學有所成,勇于實踐,發(fā)揮自己全部的光和熱奉獻社會,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盡一份力。

  “臨汾一中125年的校史跨越三個世紀,真實地鐫刻著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生動烙印,也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一個階段縮影。我們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校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組織全體黨員、學生參觀校史展覽館,接受紅色教育洗禮,將學習效果融入學校的管理工作中,既提升了育人效果,又提升了學校的特色和亮點。”臨汾一中校黨委書記盧建華表示。

  記者 郭璞

     

責任編輯:暢任杰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