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來,頭抬起來,嘴巴張大……”9月7日7時30分,位于市區(qū)五一東路的第80號便民核酸采集亭準時開放,來自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的“90后”核酸采樣護士武鈺,又開啟了新一天的忙碌。
此處毗鄰多個城中村、大型小區(qū),輻射面積廣、人群多,前來進行核酸采樣的市民絡繹不絕。只見武鈺熟練、快速地取出棉簽、采集樣本、放入試管、消毒手部,一整套流程高效有序,每采集一個人僅需12秒至15秒。
3個小時過去了,醫(yī)院的核酸樣本轉運車來收樣本,武鈺仔細清點、核對后,已采集樣本21管,即420人次。乍一聽,這個數字有些驚人。武鈺卻擺擺手說:“相比前段時間,這已經算少的。”
武鈺一完成樣本交接,就立即投入緊張的采樣工作。盡管已經入秋,但暑氣尚未消退,她的額頭不斷冒出細密的汗珠,套在隔離衣里的短袖幾近濕透,黏乎乎地緊貼在身上?!坝行┎皇娣?,但習慣了?!蔽溻暃]有在意,依然專注于手上的動作,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要規(guī)范再規(guī)范。
整整一個上午,礦泉水近在眼前,武鈺卻沒有喝過一口;凳子就在腿邊,她卻沒有坐下來一次。11時30分,到了規(guī)定的下班時間,她并沒有急著“收攤”,而是透過窗口向外張望,看是否還有人來做核酸。這是她和同事的工作習慣之一,盡量延長一會兒工作時間,以方便更多群眾。
確定沒有來人后,武鈺關閉窗口,卸下“全副武裝”,進行收尾工作。當她正準備返回醫(yī)院,卻看到一位老人站在信息采集窗口前,焦急地擺弄著手機。原來,老人找不到之前生成的個人核酸檢測二維碼了。武鈺立即上前,幫助老人重新掃碼、申請、生成、截圖,教會老人如何在手機相冊里找到截圖并使用。老人向她豎起了大拇指:“小姑娘真好!”
此時已是12時30分,距離下班時間過去了整整一個小時,加班加點對武鈺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前段時間,我市常態(tài)化核酸檢測頻次調整為“三天一檢”,又遇上了開學返校高峰期,便民核酸采集亭的工作壓力大幅增加,每天要采集近3000人次的核酸樣本。武鈺常常是天剛亮就出門,夜深才回家,以至于又一次“爽約”了父親的生日。
“自疫情發(fā)生以來,我回鄉(xiāng)寧看望父母的次數就少之又少。平日里,除了要做好科室的日常護理工作,還要參與外采核酸任務。尤其是今年5月下旬,我市設立便民核酸采集亭后,我們是醫(yī)院、采集亭兩邊跑。雖然年年都承諾‘一定回家給爸爸過生日’,卻年年都沒有做到?!闭f著說著,武鈺的眼眶濕潤了。
盡管常常忙到不能回家、嗓子冒火、手腕酸疼、腰都直不起來,但武鈺從沒有說過一句累、道過一句苦……
這是武鈺的工作日常,也是眾多醫(yī)護人員的真實寫照。不論嚴寒還是酷暑,不論白晝還是黑夜,他們始終堅守在戰(zhàn)“疫”第一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護廣大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