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霍州市家家戶戶的蒸籠里,一個個寄托著團聚、幸福、安康與希望的年饃“叩響”新春的大門。年饃一蒸,年味就來了。
一進臘月,當地村民們就坐在一塊商量著各家各戶蒸年饃的時間,鄉(xiāng)親們會按照預定的時間挨家挨戶地去蒸年饃。2月5日是辛置鎮(zhèn)宋莊村村民楊秀英家蒸年饃的日子。早在前幾天,楊秀英就開始忙活起來了。
“蒸年饃的面粉必須是自家新打的麥子,到了磨面師傅那里,也要千叮嚀萬囑咐,要磨好磨細。磨好的面粉要在家里放幾天才用?!睏钚阌⒏嬖V記者,這期間,買棗、洗棗、蒸棗,洗鍋、盔、蒸具、簸籮,準備各色豆子、各種工具,劈好柴火、儲備好煤塊。
到了蒸年饃的前一夜,屋里的炕要燒得暖暖和和。按照祖輩傳授的方法,楊秀英的丈夫張如虎在大面盔里把“面引子”發(fā)好;楊秀英在案板上切剁好豬肉,搭鍋煎炒好以備第二天做燴菜用。
天蒙蒙亮,左鄰右舍陸續(xù)到了楊秀英家。蒸霍州年饃的工序繁復,和面、發(fā)面、起面、揉面,反復揉面至表面光潔如玉,手揪面劑子,再團揉至圓形,后用刀、剪、梳、筷、杈等工具配合手部精細的捏、搓、拉、卷、點、壓,一個個造型各異的年饃生胚才算做好。做好生胚后,要進行二次醒發(fā),醒發(fā)后一個個胖乎乎的年饃要按序擺放到抹了油或者用豬皮擦過的蒸屜上,擺放的距離要把握好,太擠容易粘連在一起毀了年饃造型,太稀疏又趕不上發(fā)起的速度。
蒸年饃的爐火掌控也是技術活。何時需要火旺如煉,何時要溫火慢等,何時要添加煤塊,都需要掌握得當、恰到好處。蒸鍋內沸水的量也同樣需要控制,既不能水漫蒸屜泡了年饃,又不能待蒸熟后水干鍋燒,穩(wěn)定的水量能夠保證蒸好的年饃干濕度正好入口。
“一碗面、一瓢水、一雙手、一爐火”就能蒸出棗花、走兔、飛鳥、游魚、錢串、巧手等各式各樣的年饃。整個過程中,男人們聊著一年的營生,女人們嘮著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等到燴菜做好了,年饃也蒸熟了,忙碌了大半天的人們就著燴菜,咀嚼著香噴噴的年饃,大快朵頤、笑聲滿屋。一幅濃濃的人間煙火圖年復一年的升騰在霍州大地。
霍州兒女們用靈巧的雙手把吉祥、幸福、和諧,揉捏在那一個個形象逼真、口感豐富的年饃中,通過霍州年饃將山西人淳樸厚道的春節(jié)祝福送往神州大地的萬家燈火中。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