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地名故事”背后的感動

2018-02-08 22:15:3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起初,采訪“地名故事”稿件時,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想改變自己的“路盲”狀態(tài),于是,就從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巷路入手。隨著對它們背后故事的了解,我的想法慢慢發(fā)生了變化。一座城市,是由無數(shù)個巷路組成,而一個地名又蘊含著無數(shù)個人、家庭及每個時代所賦予的意義。它就像人身體里流淌的血液,得保存原狀,又得新陳代謝。

    在對地名來歷的采訪中,總會聽到“為啥采訪這些”的疑問。也有人說,是不是政府又有什么新舉措,要來排查摸底呢?”甚至更有人說,有那么多需要關(guān)注的民生問題,你們不去解決,采訪這些有什么用?”其實,我也無數(shù)次想過這個問題,究竟為什么?”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這樣一則故事,更加堅定了心里追尋的那個答案。

    故事講的是一位漂泊在外的老人,身體不好不能回到家鄉(xiāng),就讓孩子回來尋根,尋找他生活過的地方。孩子歸來,憑借原有的地址已經(jīng)無法找到。原來,這個地方早已建起高樓大廈,另起新名。最后,孩子找到民政局,翻閱檔案,才找到原來的地方。于是,這位老先生寫信感謝民政局同志說:你們經(jīng)濟發(fā)展得很好,建設(shè)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薄暗孛俏覀兓丶业穆贰!闭f得多好!地名,在所有尋找家鄉(xiāng)的人心中,就是一條回家的路。即便不在這里出生,那也是祖輩的根兒,后代依舊將心底的那份鄉(xiāng)愁,與那個遙遠的地名連在一起。

    所以,在此很感謝那些在采訪中給予我?guī)椭娜?,熱心讀者楊亞洲先生將我和同事潘華玲采寫的一篇篇“地名故事”稿件中出現(xiàn)的文字、語法差錯,全都進行了備注,并將總結(jié)的十余頁文稿交到了我們手中。

    熱心讀者范振山在看到我對《蘆氏莊巷》來歷的線索征集時,打來電話一一說明,為防止紕漏,還特意請來了自己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向記者還原那最本真的一手資料。

    還記得,在采訪位于鼓樓北側(cè)路東方向的煤炭巷時,熱心市民賈炳智、陳元生、杜彬向我詳細介紹了巷名來歷和這些年來的變化,并通過勾畫地圖具體說明。

    還記得,與同事潘華玲相約去福利巷采訪,突遇傾盆大雨,為了將采訪到的內(nèi)容盡快完整地記錄,我們冒雨趕回報社。

    還記得,在采訪位于河汾路的五四巷時,在一個家戶院內(nèi),被兩只大狗圍困兩個多小時的窘狀;還記得采訪新建巷時,一位八旬老人講述完自己所知道的故事時,帶著我去向鄰居打聽情況,并在自己采訪完,夜幕籠罩時,老人站在門前為我指路的溫馨場景;還記得,在采訪南道巷時,無論是過路人,還是普通住戶、租住戶,全都耐心地將自己所知道的巷子故事,巷子過往,仔細講述;還記得,在采訪位于平陽南街的旋耕巷、富樂巷,解放東路的油脂巷、生資巷時,受訪對象均提到了當年紅極一時的工廠。為了向我提供更精確的采訪資料,大家均找來了更多的見證者佐證。讀者的熱心、熱情,令我無數(shù)次感動。

    在采訪位于鼓樓南的復興巷時,記者有幸見到了這條巷子的“取名者”杜寶田,使得與巷子有關(guān)的種種問題,得以找到更精確的答案。

    ……數(shù)不清自己被感動的次數(shù),可以說,在采訪地名的過程中,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憶,在此,再一次感謝那些熱情的受訪對象、給予我?guī)椭娜?,在地名的采訪道路上,我會繼續(xù)努力前行,也希望跟我有同樣情懷的人,可以提供更多有關(guān)地名來歷的線索,讓我們共同為那些“尋家的人”做點事情。

    記者 亢亞莉


     

責任編輯:付基恒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