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我用我的方式為‘二青會’健兒助力!”4月21日上午,面塑藝人林建榮拿著“新鮮出爐”的“二青會”吉祥物“青青”對記者說。為了見證這個奇妙的制作過程,在記者的要求下,林建榮又打開了他的“百寶箱”——工具、面團一應俱全。
巧手“塑”青青
為了做到百分之百的相似度,林建榮翻閱了大量有關“青青”的資料。僅“青青”本尊褐馬雞的配色,林建榮就反復研究、調(diào)配了好長時間,所需顏色準備妥當后,他便開始精心制作。
只見一個刀狀的亞克力工具,被林建榮握在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間,右手揪下一塊玻璃球大小的褐色面團,并飛快地捻了兩下,便以左掌為板,右指為杖,迅速地搟掀揉捏起來。沒幾下,“青青”的輪廓已大致顯現(xiàn)出來,林建榮把它摁在筷尖上,用亞克力刀穩(wěn)著勁兒挑動著眼部細節(jié)。
“最難把控的就是面部,重要的是神似?!绷纸s松了口氣,一邊修整一邊說。隨后,在手中幾經(jīng)捏、搓、揉、掀,小刀靈巧地點、切、刻、劃,青青”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展現(xiàn)出來。
整個過程下來,林建榮僅用了半個小時,而他所用的工具,不過三把“柳葉刀”、一支塑料簽、一剪、一板。
執(zhí)著“見”成效
面塑,主要以面粉為主料,調(diào)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面塑這門“指尖上的藝術”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狠下工夫。
“記憶中,每年過年,正月十五,母親總會蒸些花饃、棗糕,每次一看見她蒸饃,我總會湊上去玩一會兒,時間長了,漸漸被這種藝術所吸引?!绷纸s說。
16歲那年,林建榮開啟了漫漫學藝之路。
“起初,我并沒有直接學習面塑,而是從學做涼菜開始,在學果蔬拼盤期間,會用到雕刻等手法,但果蔬雕刻只能保存一兩天,辛辛苦苦、一點點做出來的作品就這樣毀了,覺得挺可惜的。那段時間我總在想,如果把這些制作技術用在面塑上,是不是就能彌補這個遺憾呢?”林建榮回憶說。
憑借著母親的言傳身教和做廚師積攢的技藝,林建榮開始將一些“果蔬拼盤”作品轉化為面塑作品?!暗捎谂浞讲粚?,經(jīng)常是剛完工挺好看,放上一會兒就會出現(xiàn)裂縫。”林建榮無奈地笑著說,每天面粉糟蹋的不少,但就是做不好?!?/p>
“這可怎么辦?”為了找到讓面塑不裂縫的方法,林建榮在網(wǎng)上搜集面塑制作視頻和文章,跟著視頻一步步地練習配料、制作,有看不懂的細節(jié)就在網(wǎng)上詢問一些有同樣愛好的朋友。
林建榮還專程到大連拜訪“山花獎”得主劉吉成,并拜他為師。在劉吉成的指點下將面塑做得活靈活現(xiàn)。越研究越喜歡,越喜歡越研究,林建榮對面塑藝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寧愿不吃飯,也要“玩玩”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面塑技藝也越來越精湛。
匠心“傳”非遺
隨著面塑水平的提高,林建榮大膽嘗試運用新的制作材料和技法,使面塑作品更加鮮明精致,活靈活現(xiàn),存儲永久。
親眼目睹了林建榮怎樣把一團平淡無奇的面塑變成一個個有生命的藝術作品,再看看展架上已經(jīng)創(chuàng)作成功的溫馨滿滿的《農(nóng)家小院》、生動形象的《高手對弈》、栩栩如生的《百家姓》、激情四溢的《雙人腰鼓》等作品,林建榮總結說,制作面塑最為關鍵的是面的配方,每個面塑都有自己的獨家配方。一個人物,最主要的是面部的神態(tài),也就是‘開臉’要開好,對口鼻眉眼的要求都是非常精細的?!绷纸s認為,這是一門精細活,需要有十足的耐心,在學習以及創(chuàng)作面塑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看個人對面塑的理解,他認為非遺傳承既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技藝,也要與時俱進、根據(jù)時代發(fā)展以及年輕人的審美眼光,做一些具有時尚元素的作品才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傳統(tǒng)藝術,更好地將這項技藝推廣開。
記者亢亞莉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