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都比你聰明,你怎么就不是學(xué)習(xí)的料?”“這次怎么又考那么差,真是廢物!”“真是又懶又饞,我怎么養(yǎng)了你?”
……
幾天前,我去見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時,恰逢她在和一個初中女生談心。那個女生一直耷拉著頭,陳述著母親對她的種種評價。我的朋友對女生說,“你覺得媽媽對你的評價對嗎?你身上就沒有優(yōu)點嗎?”女生想了想說:“我覺得媽媽說得不對,她總是給我很大壓力,要求太高,我完成不好就說我沒用……”接著,她列舉了自己身上的好幾個優(yōu)點,“善解人意、有愛心、做事很努力、愛上語文課、作文寫得好”,說著說著,她的頭抬了起來,眼里有了光。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每個孩子都是需要被愛的,但常常被父母的“愛”而傷害。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父母,打著“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的名義,動輒以自己的標準對孩子施行差評、謾罵、蔑視、嘲笑等,甚至給孩子貼上“你不行”的標簽。這些父母嘴上是“出氣”了,卻讓孩子的心靈受傷了。
這些實施了語言暴力的父母不會想到,他們長期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并轉(zhuǎn)化為孩子“內(nèi)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長此以往,他們會習(xí)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東西,從而生活態(tài)度越來越趨于負面。
所以,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不會對孩子隨心所欲地斥責(zé)批評。他們知道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更何況是一個孩子。他們會就事論事,不隨意發(fā)泄對孩子的不滿情緒,不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他們會選擇恰當(dāng)?shù)臅r機、恰當(dāng)?shù)拇朕o,低聲說話、慢慢說話、溫柔說話,用那些具有正能量和充滿愛意的語言,讓孩子愛聽、愿意聽,從而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積極的作用,讓孩子的心態(tài)越來越陽光,成長得越來越好,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永遠不會讓孩子感受到陌生和恐懼;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也永遠聽不到犀利的指責(zé)和充滿怨氣的謾罵。話里有溫暖,一舉一動都是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郭璞)
責(zé)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