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張列:一腔熱血播撒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上

2015-07-28 09:25:17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記襄汾縣襄陵鎮(zhèn)薛村黨支部書記張列

    臨汾新聞網訊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日光溫室、一畦畦新鮮欲滴的瓜果蔬菜、一張張意氣風發(fā)的自信笑臉……在襄汾縣襄陵鎮(zhèn)薛村,有一個引導老百姓走向致富路的領路人——黨支部書記張列,多年來,他敢為人先“吃螃蟹”,不辭勞苦謀發(fā)展,帶領當地老百姓開拓出一片欣欣向榮的“金土地”。

    2008年以前,薛村以石灰窯、石料機等小土企業(yè)為支撐,全村老百姓的口袋里總算攢下了點兒閑錢。然而,代價慘重,天不再藍,水不再綠,空氣中也充斥著大量的粉塵。

    2008年開始,受政策影響,薛村的生產生活面貌發(fā)生了改變:小土企業(yè)盡數被取締,群眾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薛村今后的出路在何方?時逢村委換屆,面對這個挑戰(zhàn)性的難題,大多數人都望而卻步,不想去當這個“費力”還不一定“討好”的干部。

    全村百姓愁眉苦臉的當口,張列不顧妻子的勸阻,毅然站了出來,挑起了這副重擔,從村委主任到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七年。

    上任之初,為了找到適合當地經濟發(fā)展的好項目,張列不斷外出考察、研究,看到發(fā)展溫室大棚的美好前景后,決定在村里放手一試。然而,萬事開頭難,由于老百姓對新項目心存疑慮,大棚的建設一度停滯不前。張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問題的癥結既在于老百姓缺乏對項目的遠見,也在于沒有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于是,張列帶頭拿出3萬元,又通過挨家挨戶做工作,終于于2009年建起了首批12座大棚,通過5年的努力,薛村目前已建成占地千畝的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蔬菜年產值達到了近千萬元。

    大棚建起來了,技術又成了擺在面前的頭等大事。雖說都是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可面對大棚這個新鮮事物,大家都顯得束手無策,許多群眾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張列開車拉著村民代表們外出學習、參觀,終于讓大家重拾信心。為了讓大家吃上定心丸,他又主動聯(lián)系縣農委的技術專家,動之以情,軟磨硬泡,終于成功聘請蔬菜專家成為薛村的專職技術顧問。

    為了使發(fā)展溫室大棚這條路能走得更遠、更敞亮,張列又開始多方尋求支持,天天往鎮(zhèn)上打報告,三番五次往返縣城奔波,這份執(zhí)著不僅感動著薛村的老百姓,也打動了各相關部門。在他的努力下,薛村的溫室大棚不僅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還蓋起了彩鋼交易棚和綜合服務中心,為這一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和襄陵鎮(zhèn)的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個人的名字可以值多少錢?薛村村民許云峰伸出兩根手指,“最少值20萬!”2014年年初,已經承包了兩個大棚的許云峰得知村里還要新建100個大棚時,嘗到甜頭的他還想再承包6個。然而,多次協(xié)調信用社貸款,卻屢屢無功而返。無奈之下,他找到了張列?!拔襾頌樗麚?!”僅憑這一句話,信用社居然放心為許云峰辦理了相關貸款業(yè)務,拿到20萬元貸款的許云峰如愿以償建起了6座大棚。在薛村,通過張列做擔保人的類似貸款不少于50戶,沒有一戶欠賬不還。

    “我在這里長大,我愛這里的人,也愛這塊土地。就算是晚上為村里的事再熬煎得睡不著,第二天起來我還是會精神抖擻、全力以赴,因為我知道這么拼是為了誰!”正是因為對家鄉(xiāng)、對父老鄉(xiāng)親深沉的愛,才有了薛村越走越平坦的希望之路。

    記者 段小婷 


     

責任編輯:秦芳媛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