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鋒正在看腦血管造影后的片子
臨汾新聞網訊 初見他,清顏,劍眉,朗目,沉穩(wěn)而不失風度,面有倦色卻依舊從容。
他是臨汾市第一位神經外科醫(yī)學博士,臨汾市最年輕的主任醫(yī)師。
他是第六批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青年崗位能手,2018年度山西“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他叫關東鋒,臨汾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腦血管病區(qū)主任。
追求完美 一路向前
關東鋒是一個追求完美、喜歡挑戰(zhàn)的人。除了普通常規(guī)性手術外,他坦言最喜歡做的手術有三類:第一,技術上有挑戰(zhàn)性的;第二,病情背景復雜的;第三,別人不愿意碰的。他說,這樣的手術成功后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非個中人不能體會。神經外科是急、危、重癥患者的集中地,神經外科手術更是以“高難度”著稱。1999年畢業(yè)的他,因為覺得“腦子有意思”,還充滿了挑戰(zhàn),就一門心思要做神經外科大夫,??础澳X子”,于是他來到了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
2008年,工作認真、踏實、肯鉆研的關東鋒,被市人民醫(yī)院委派到國內神經外科一流的北京天壇醫(yī)院進修?!斑M了天壇醫(yī)院就跟老牛進了菜園子一樣!”天壇醫(yī)院的先進技術、人性化管理和團隊協(xié)作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關東鋒給自己制定了一個“200天計劃”。這200天里,他堅持每天跟一臺手術、跟蹤一個病例、整理一份完整的資料?;氐脚R汾后,他整理精選22個病例,結合臨床工作經驗,深度剖析,寫了24萬字的《神經外科臨床病例精選分析》專著一部。他苦練操作,虛心請教,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理論知識和科研成果,并不斷地應用于臨床,2011年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yī)師,2016年于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部博士畢業(yè),2017年晉升為神經外科主任醫(yī)師。
從事神經外科醫(y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19年,參加了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關東鋒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嫻熟的顯微手術技巧,理論知識扎實深厚,在顯微手術切除顱內各部位腫瘤(如垂體瘤、聽神經瘤、腦膜瘤、膠質瘤等)有較深造詣,特別是在腦血管疾病(如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的手術治療方面有豐富經驗。
勇于挑戰(zhàn) 無懼風險
“天下第一痛”!沒有比三叉神經疼痛起來更讓人抓狂的了。都說牙疼要人命,但三叉神經痛的疼痛感是它的幾十倍。
病房里,術后蘇醒不久的患者:“不疼了,真的不疼了,四年的疼痛,30分鐘就治好了,太感謝您了!”2019年3月27日,關東鋒團隊順利完成我市首例三叉神經痛經皮穿刺微創(chuàng)球囊壓迫術,患者麻醉清醒后,右側顏面部疼痛消失,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
患者痛苦地傾訴著自己四年來所遭受的痛苦。患病后,說話、梳頭、咳嗽、噴嚏、洗臉、刷牙這些平常的動作都能引發(fā)疼痛,有時沒有任何外因都可能引起劇痛。為避免發(fā)作,患者的生活變得惶惶不可終日,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冷水洗臉,不敢刮胡子,甚至不敢咽口水,臉上也失去了笑容。
吃藥、打針各種保守治療都試過了,起初癥狀還能緩解,后來藥量越用越大,療效反而越來越差。今年春天疼痛越來越厲害,已經達到難以忍受的地步,他干過最瘋狂的事就是用頭撞墻,這一舉動經常把同事驚得目瞪口呆,因為經常頭疼請假,還被領導誤解,也不敢談對象,更怕開顱后的疤痕影響生活……
3月20日,他找到關東鋒,想要根治。
“做手術都有風險,尤其是頭部手術,最大的可能就是生命危險!” 關東鋒說,當時他讓患者先和家人商量一下,但患者當下就決定手術。
“以前治療三叉神經痛是需要開顱的?!笨紤]到患者還未婚,開顱刀疤可能會影響到患者今后生活,關東鋒決定突破傳統(tǒng),為患者采用最新的經皮穿刺微球囊壓迫術進行微創(chuàng)治療。
“小創(chuàng)傷,解決大問題?!标P東鋒介紹,病人在全麻中接受整個手術,舒適性高。不需開顱手術,手術時間只需30分鐘左右,術后疼痛立即緩解率可高達95%以上, 術后當天即可下床活動,并發(fā)癥發(fā)生低,術后傷口小(針眼大小),也沒有傷口疼痛情況,具有微創(chuàng)、無血、經濟、快捷的特點。
在世界上最精密、最復雜、有著1000億個神經細胞的大腦中手術,每一個動作、力度都要控制得恰到好處,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第一次是挑戰(zhàn),但何嘗不是一次突破,有闖勁、肯鉆研,也讓他的行醫(yī)之路越走越寬。
攻堅克難 不斷登攀
醫(yī)學之路就是一座看不到頭的登頂。近年來,關東鋒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動脈瘤夾閉術的研究上。
動脈瘤雖然也叫“瘤”,但它與腫瘤有本質的區(qū)別。它是腦內動脈血管壁的局部存在膨出且特別薄弱的區(qū)域,是目前公認的顱內最兇險的疾病之一,被稱為“不定時炸彈”。一旦情緒波動較大,甚至咳嗽一下,打個噴嚏,都會導致腦動脈瘤發(fā)生破裂,破裂的初次死亡率高達30%。顱內動脈瘤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是神經外科手術中技術要求最高的手術之一,對好多醫(yī)院來說,腦部血管手術就是術者的禁區(qū),要求實施手術的人有豐富的經驗和極強的心理素質。
2019年4月,一位72歲女患者, 出現(xiàn)腦疝,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當地醫(yī)院會診后,通知家屬準備后事。家屬想要再盡力一搏,當天中午11點40分,患者被送往市人民醫(yī)院搶救。關東鋒回憶,結合腦部CT和全腦血管造影術,診斷患者系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必須立即進行開顱顯微鏡下動脈瘤夾閉術。從看片子到詢問病情,他果敢而迅速,令人信服。術中證實了出血原因確實為右側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破裂所致,由于動脈瘤較大并破裂,手術有一定的困難和難度。在顯微鏡下,憑借豐富經驗和嫻熟的技術,關東鋒在密如蛛絲網的血管網和嫩如豆腐般的組織中,細致專注地對瘤頸進行分離、塑型,最后成功完美地夾閉了動脈瘤。他就像是一位“拆彈專家”,成功解除了病人體內的“炸彈”。經過一系列專業(yè)的治療和護理,患者智能、語言、情感均恢復接近常人水平,能自己行走,已順利出院。
“我們做一臺手術就是拿起手術刀的那3個小時,但對病人而言,不吝于從地獄到天堂,醫(yī)生的稍微遲疑或者點滴失誤,都可能斷送病人的生命?!痹诠ぷ髦?,關東鋒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時刻保持著嚴謹態(tài)度。
究竟多少次將患者從“死神”手中奪回,究竟多少次收到患者送來的錦旗和感謝信,關東鋒已記不清了。
19載堅守臨床一線,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專業(yè)技術。他從不輕視每一臺手術,堅持“再小的手術也要做到精致”,無數被判“死刑”的患者在他這里重獲新生。
19載手機號碼一直未變,并保持24小時暢通,電話變成病人家屬的咨詢熱線。
19載的從醫(yī)生涯,關東鋒一直把“挑戰(zhàn)自我”作為座右銘。在他看來,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或有局限,但醫(yī)者探索之路永無止境。
19年來的忙碌,關東鋒卻有種過來人的淡然:“我都習慣了,我的家人也都習慣了……”
記者 閆晏宏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