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桃花源③|去白鱗洲看常德僅存的蘇式建筑

2021-05-25 16:21:52 來源:尚一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1971年,桃源縣桃花源鎮(zhèn)白鱗洲村還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當時的白鱗洲洲上種植著成片桑樹,村民們一邊操持捕魚的主業(yè),一邊養(yǎng)蠶、種蔬菜做副業(yè),村里還建起了養(yǎng)蠶場。據(jù)村里的老人回憶,那個時候別的隊上一個工分就七八分錢,洲上一個工分得一塊多錢,村民的小日子過得很紅火。

  也就是這一年,白鱗洲村在洲中心位置,修建了兩棟兩層紅磚蘇式建筑,48年過去了,這兩棟歷經(jīng)風雨的白鱗洲地標性建筑,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位于白鱗洲中心位置,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兩棟蘇式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圖片由桃仙嶺街道辦事處提供

  初冬季節(jié),記者來到桃花源旅游管理區(qū)采訪,如今的白鱗洲村行政上已劃歸桃花源旅游管理區(qū)的桃仙嶺辦事處管轄,我們一行在桃花源古渡口乘船過沅江,前往白鱗洲村。

  一上岸,兩棟紅色磚墻的房子便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夕陽下,兩棟紅房子宛如掛在白鱗洲上的紅飄帶,耀眼奪目。

  據(jù)該村黨支部書記羅丙春回憶:“當初修建的兩棟蘇式建筑,一棟是學校,一棟是大禮堂。學校供白鱗洲村的孩子們讀書,包括他本人就是在這里讀的小學。大禮堂是白鱗洲人的驕傲,比當時桃源縣里的劇院還要氣派,戲班子在白鱗洲唱戲一唱就一個星期,經(jīng)常有周邊村子里的人專程坐船來洲上看戲?!?/p>

  不僅如此,大禮堂還是洲上村民學習知識,開會聚會的場所?!?/p>

  記者了解到,現(xiàn)在大禮堂仍然保持著當年的樣子,斑駁的外墻上還能清晰的看到“農(nóng)業(yè)學大寨”五個大字,只是大禮堂里落滿灰塵,窗欞破碎,外面荒草叢生,大禮堂的大門緊鎖,透過大門向里望,禮堂中堆砌著少許雜物。

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大禮堂,紅磚仍然嶄新。記者 胡穩(wěn) 攝

  桃花源管理區(qū)桃仙嶺街道辦事處書記唐佳巍告訴記者,兩棟蘇式建筑中曾經(jīng)做學校的那棟,2003年學校停辦后,一位退休老師在這里開辦了一個幼兒園,但因建筑物老舊,幼兒園的環(huán)境一直達不到國家標準。2018年,辦事處對房屋采取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維修,改造后一半用作村部,一半仍然開辦幼兒園,供洲上的孩子進行學前教育。唐佳巍說:“雖然幼兒園是私立的,但所有改造費用都是政府出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達到了國家開辦幼兒園標準,幼兒園改造后,條件大為改善,今年就有3名學生從外地回歸。”

白鱗洲航拍圖。通訊員 張偉華 攝

  對于另一棟大禮堂的重啟改造,唐佳巍他們很慎重,他說:“白鱗洲是沅江的江中島,因為交通緣故,修建這樣的房屋不容易,保留下來更是不容易,大禮堂不僅要好好保護,更應該好好利用起來。”采訪中我們得知,隨著白鱗洲的旅游產(chǎn)業(yè)逐漸發(fā)展,島上急需一個能夠承接旅行團客人吃飯和當?shù)貧v史文化展示的地方,唐佳巍和辦事處一班人想將大禮堂打造成過去上世紀70年代人民公社一樣的文化餐廳,如果這個想法實現(xiàn),游客以后來白鱗洲,也就有了吃飯休息的地方。

  白鱗洲一直都是桃花源景區(qū)的核心保護區(qū),不僅不能大修大建,改造也一定要慎重,洲上兩棟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蘇式紅磚房建筑有可能是常德市僅存的蘇式建筑。唐佳魏說,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這些有歷史價值的房屋,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保護性開發(fā)利用,讓這些建筑承擔新的使命,造福洲上的村民。

  尚一網(wǎng)記者?王永剛 郭學薇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