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省校合作 共促高質量發(fā)展】近者悅 遠者來——忻州市以“12大基地”建設撬動全方位高質量發(fā)展

2021-07-31 09:33:50 來源:山西日報   瀏覽次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火紅的七月,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帶著課題與問題,激情與夢想,奔跑在綠浪翻卷的廣袤鄉(xiāng)村,熱火朝天的開發(fā)區(qū)廠房,為這片紅色沃土竭智盡力,為“轉型發(fā)展蹚出一條新路來”獻計獻策。

  在忻州市云中河畔的“硅谷”,背著雙肩包,手拿自拍桿的50名北京大學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的師生走進半導體產業(yè)園區(qū)尋幽探微;在五臺山佛光寺“千古一剎”前,15名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學生攀高爬低,嘗試東大殿“光影重現(xiàn)”;在黃河岸邊的保德煤層氣富集區(qū),中國石油大學博士團8名博士為采集大數據忙得不亦樂乎……省校合作的“橄欖枝”,迎來了“孔雀”,引來了“雁陣”。清一色的80后、90后、00后,扇動著翅膀,銜木筑巢,構建起面向未來的“12大基地”。

  瞄準“人才搖籃”,打造人才高地,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動能。走在新時代“追趕”路上的忻州,求才若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以省校合作為契機,不唯地域吸引人才,不求所有引進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構建充滿生機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在與院校合作中,項目化運作,專班式推進,列出需求清單,問題清單,正在產生化學反應,孵化效應。

  常格不破,人才難得。搶前抓早敢為先,真心真金抱玉歸

  “蠶吃的是人工飼料,吐出的絲是彩色的,結成的蠶繭可極大提升品質,并有廣泛用途,附加值增高。”6月30日,定襄縣招才引智團隊參觀西南大學校史館時,講解員一席話讓他們倍感振奮。

  絲綢之路源自蠶桑文明,而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蠶蛹出自三晉,在定襄至今有5000多畝桑園。返程路上,他們思前想后,果斷退票,驅車拜訪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代方銀,雙方相談甚歡,相約合作。

  深化省校合作,就是要抓人才、抓平臺、抓項目。當機遇來敲門,忻州市各級各有關部門為人才引進、平臺建設、項目落地打破藩籬,專班跟進,態(tài)度、速度和溫度,成為這個夏天最美的風景線。從6月19日至7月8日,20天時間,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他們走進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全國知名高校,以誠心、耐心、真心感動著院士教授,也感動著莘莘學子。

  像當年在晉綏、晉察冀邊區(qū)熱忱迎接大城市青年知識分子一樣,紅色忻州為他們燒熱樓臺,搭建舞臺,提供平臺。拿出位子,一批學優(yōu)才贍的博士、碩士經歷練后挑起了大梁,走上縣鄉(xiāng)及專業(yè)部門領導崗位。開辟路子,畢業(yè)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王繼平回到忻州家鄉(xiāng)研發(fā)代縣黃酒高端產品,清華博士后呂霄攜專利組建鋰離子電池產業(yè)鏈,“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帶來一個創(chuàng)新團隊、落地一個特色項目、催生一個主導產業(yè)、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的領軍人才效應在忻州持續(xù)發(fā)酵。

  從鄉(xiāng)村振興到開發(fā)區(qū)勃興,人才涌流渠道暢通,群賢畢至風氣蔚然。截至7月23日,忻州市省校合作項目達104項,已簽約42項。

  “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剛性引才與柔性引智相結合

  作為曾經的晉綏根據地腹地,盛夏時節(jié),管涔山脈如詩如畫。一群充滿青春氣息的年輕人來到東寨,帶著地理位置產生的差異,帶著探尋的陌生感,他們在紅色、綠色、藍色之間感悟和諧之美,在絢爛和靜美之間覓得平衡。歷史滄桑和繽紛生態(tài)撲面而來,在寧化古城、寧武鼓樓、寧武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紅色基因顯影成圖畫,夏日清涼變成了資源。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11名在此開展實習實訓的大學生,以“我眼中的寧武”征文和攝影作品為他們的社會調查之旅作了個性化詮釋和具象化呈現(xiàn)。

  蘆芽山風景區(qū)管委會主任梁海宏告訴記者,孩子們看問題的角度和維度令人耳目一新,他們的背后是一個個層圈和粉絲群,傳播力、影響力不可小覷。

  在走出去、請回來的同時,送出去、學回來的“雙向互動”也在進行,寧武縣的融媒體中心與傳媒大學有了合作意向。而在忻州市,他們則把所有緊缺人才列出定向培訓清單,瞄準高校所需要的保安、保姆、保潔等崗位,提供優(yōu)質人力資源。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在全省構建“12大基地”的大格局中,忻州市不斷創(chuàng)新人才生態(tài),以開放的理念、科學的機制、良好的環(huán)境聚才,組建人才服務聯(lián)盟、成立全市高層次人才服務聯(lián)絡中心、建設市級人才公寓……

  古人云,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者愈匱。深化市校合作,忻州市以剛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結合,正催生一系列令人欣喜的“磁場效應”——

  上海交通大學與忻州市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打通“產學研用”鏈條,在人才交流、教育培訓、智慧交通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

  北京交通大學在忻州市建立交通系統(tǒng)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為忻州智慧交通繪就了藍圖;

  ……

  從畫龍點睛到落地開花,再到“草灌喬”創(chuàng)新生態(tài)形成

  出一趟遠門,讓五臺縣結識了新朋友。6月26日,在東北師范大學,熱情的校友向五臺縣省校合作工作同志推薦了襪子產業(yè)。一想到縣里的扶貧車間“等米下鍋”,他們熱情陡增,雙方洽談后很快簽訂合作協(xié)議。返回后,縣里跟進投資500萬元,在東雷鄉(xiāng)改擴建標準化廠房,一個項目就這樣“神速”落地。

  重慶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潘復生院士,擁有鋁鎂合金材料研究的“秘密武器”。五臺縣為縣里企業(yè)云海鎂業(yè)搭橋鋪路,打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

  叢蒙山彩云繚繞,穿過寬敞筆直的牧馬河大街,還未進入定襄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園區(qū),遠遠地就能看到13米高、上萬平方米的瓦灰色標準化廠房。

  “這其中1000平方米是高新技術博士團創(chuàng)新服務基地的中試車間,精心為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彥峰團隊精心準備的?!倍ㄏ褰洕夹g開發(fā)區(qū)管委會副主任蘭冰表示,他們將“全方位、全流程、全天候”跟蹤項目建設,做好“護產士、全職保姆”。

  出生在定襄縣的韓彥峰,一直關注著有“中國鍛造之鄉(xiāng)”美譽的家鄉(xiāng),在重慶大學,他所學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與定襄的產業(yè)發(fā)展很貼合。“我們會利用服務基地,發(fā)揮超高精密加工、智能制造、智能化等高新技術方面優(yōu)勢,通過‘集中式’服務模式,提升定襄鍛造行業(yè)的技術革新能力,開拓‘高’‘精’‘尖’等市場緊缺產品,提高定襄法蘭附加值。我會把所學奉獻給這片熱土?!?/p>

  創(chuàng)新驅動引領全方位高質量發(fā)展,而人才既是支點又是支撐。忻州市以舍得姿態(tài),放開視野、放下身段、放手一搏,先后出臺《忻州市深化省校合作實施方案》《忻州市深化省校合作基地建設項目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和《忻州市深化省校合作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用真金白銀和真心實意強化政策供給,激活一池春水。拿出專項經費作為撬動資金,支持省校合作項目落地;對高校的科研平臺延伸、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等加大支持力度,予以獎勵。提供崗位,讓引進人才“有位”更“有為”……

  從市校合作的“畫龍點睛”到引進人才的“落地開花”,從搖動橄欖枝到收獲一片林帶,忻州市正在形成“草灌喬”創(chuàng)新生態(tài),與高校共建“12大基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技術、項目向忻州集聚。

  本報記者班彥欽 鄭娜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