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谷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每逢盛夏,我不由想起了這首古詩且對詩人敢于評判時政、同情百姓的精神肅然起敬,此時此刻,不由我想起了我家的這3孔窯洞,如今變成了磚窯洞。
家祖上原籍河北省,于光緒年間因時亂災荒所迫不得已逃難來到平陽府西山上一個名叫申家窳的小村上。并在村中央的一個高崖下挖了3孔土窯洞。
爺爺、奶奶、伯父、父親、姑姑一家5口從此住了下來。爺爺打工,伯父、父親下煤窯,奶奶織布紡線,年幼的姑姑幫助奶奶料理家務。不久兄弟二人成家立業(yè),生子育后。
正當此時,日本侵華,軍閥混戰(zhàn)。父親身染傷寒不治而去,伯父因失弟肝腸寸斷,傷心悲憤連哭3天,不料也因染上傷寒離開人間。原本快快樂樂的一家人頓時陷入梁斷柱拆的悲慘之中。那時仍在襁褓之中的我惟一的親人便是年邁六旬的老祖母。
解放后,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我也長大成人。一年的臘月廿四——鄉(xiāng)下人準備過年大掃除的日子,妻子突然對我說:“你看,咱坑上窯頂這幾塊土不大牢靠了,說不定哪天就要塌 下來了?!蔽易屑氁豢?,果真如此。因此,我倆把炕上的東西全搬掉,又在炕上支了幾塊厚實的木板。于是拿了一根長棍子對準要掉的土塊一用力,那窯頂上幾大塊土塊“嘩”地一聲響,全塌了下來,砸在木板上,嚇得我倆目瞪口呆。往出挑土足足挑了七八擔,心想如果一家人都還住在這后果不堪設想。后來孩子們都大了些,日子也富裕了些,我們又把這土窯洞用磚給圈了起來,從此,不再為這擔驚受怕了,窯自然也更結實了,一家老小住進去也放心多了。
眼下,我和老伴都已年逾古稀,且能吃能喝,身體也好,兒女們都在縣城,一再邀我們進城。但我們覺著這窯洞比樓房更舒服,尤其是在盛夏的季節(jié),住在這窯洞里涼颼颼的實在美。
冬暖夏涼磚窯洞,春華秋實依東風。
楊柳桃杏圍成月,百鳥過去似流星。
思念故鄉(xiāng)醉路人,裊裊青煙爐火紅。
喜約仙女下凡間,鶯歌燕舞宜老少。
美哉,土窯洞、磚窯洞……(侯建文)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