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澮水情

2020-08-29 09:55:36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澮水情

李根生

  鄭艷芬在他的《魂系向陽隊》初版扉頁上曾題贈我這個“向陽隊同庫隊友”一首詩:“河口綠波萍水逢,三載共育向陽紅。往事如煙常相憶,魂系翔山澮水情。”這首詩勾起了我的回憶。

  1968年12月,我大學畢業(yè)后,離開北京,到晉南(臨汾)地區(qū)報到。同行的是低我兩年的校友何希亭。當時,臨汾地革委組干辦亓姓干部接待了我們,他說:“北京來的大學生都分到翼城了,你倆也去吧?”后來才知道,他就是亓德成,也是翼城人。隨后,我們坐公共汽車趕往翼城。同坐一輛車的三個人格外引人注目。后來才知道,他們就是北京商學院的程志旺、張月霞和張淑蘋。我們來到翼城縣招待所時,才發(fā)現(xiàn)“更有早行人”,原來是人民大學校友王景榮、貴立義、霍書鸞。后來許建華也來了,并和我、何希亭、程志旺同住一屋。

  元旦剛過,大家著急地想要去水庫工地看看,吉永樂說:“今天就去,馬上走!”于是在他的帶領(lǐng)下,十幾個人安步當車,直奔小河口水庫工地。雖然時至寒冬,但同學們內(nèi)心火熱,15里路很快就從腳下跨過去了。我們參觀了正在建設(shè)的水庫大壩、溢洪道、進水塔等設(shè)施工程,工人們熱火朝天的沖天干勁,深深感動著我們。

  1月5日下午,一輛大卡車駛進縣招待所,把我們帶到當時王莊公社新村的住處。從此,為期約三年的“向陽隊”生活就此拉開帷幕。

  我們21名大學生來自首都八所大學,他們是北京大學馬明山、李嘉貴、焦建軍;中國人民大學王景榮、貴立義、李德山、李根生、何希亭、霍書鸞;北京師范大學鄭艷芬;北京商學院程志旺、張月霞、張淑蘋;北京政法學院許建華、刁明仁、高旭光、段海英;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浦國定、李朝軍;北京經(jīng)濟學院秀紹平;北京林學院趙連堂。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首歌里有句歌詞——“社員都是向陽花”,我們這個臨時群體就定名為“向陽隊”。最初,我們住在幾戶農(nóng)民家的土窯洞里。窯洞主人張文范一家對我們就像親人一樣。校友王景榮有感而發(fā),以“房東”為題填寫了一首《清平樂》:房東翁媼樸實心腸好。六姓之家緣分巧,樂享天倫壽考。古之圣哲曾云,人非獨愛其親,大道經(jīng)天緯地,世間處處皆春。

  那年陽春三月,我們向陽隊和文藝宣傳隊,在總指揮宋高祿的率領(lǐng)下,乘坐卡車頂風冒雨前往本縣西閆公社參觀學習。我當時還寫了一首詩,直抒胸臆:旭日東升萬山紅,戰(zhàn)旗飛舞凱歌揚。鑿山引水開新宇,誓叫山河換新裝。

  在一次工地晚會上,我們幾個男同學演唱了革命樣板戲《紅燈記》選段,我和貴立義表演對口詞,浦國定用上海方言演唱李鐵梅的唱段,校友王景榮利用筑壩勞動間歇時間,為工人們表演京劇《沙家浜·智斗》選段,贏得了大家喝彩。

  小河口水庫是一座在建的中型水庫,山西水利工程建設(shè)總隊(簡稱水總)承擔著建設(shè)任務(wù)。他們當時排演了一部歌劇,在我們中間廣為傳唱。嘹亮的歌聲驅(qū)散了疲勞,鼓舞著我們頂風雪,戰(zhàn)酷暑,拉土筑壩,出力流汗,不僅強健了我們的體魄,還鍛煉了我們的意志。

  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豐富的革命實踐,使我們思想受到洗禮,靈魂得以凈化。隨著三年勞動鍛煉生活的結(jié)束,我們告別了令人終生難忘的農(nóng)村,紛紛走上工作崗位,開啟了新的征程!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