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坡兒》讀札

2022-01-20 17:34:27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西邊坡兒》讀札

高建錄

  董愛民散文集《西邊坡兒》內收3個小輯、43篇文章,按他的劃分,一是關于故鄉(xiāng)密碼的破譯,二是關于家庭血脈的賬號,三是對其他一些物事的說法。

  該書涉獵比較廣,寫得也比較雜,但基本上沒脫離鄉(xiāng)情、親情和地域文化。其突出特點是,在對傳統(tǒng)的靠近、對生活的探索中,流淌著溫暖與愛,流露著對自我心魂的追問。

  從整體風格看,董愛民的散文樸素洗練,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簡潔干凈,地域特色鮮明,文化情懷貫通。

文章的氣象,就是人的氣象

  與董愛民相識,是幾年前市作協(xié)在襄汾的一次采風筆會上,平時交流不算多,了解董愛民,主要是通過他的作品。

  近年來,董愛民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果呈噴發(fā)狀,作品發(fā)表在多種刊物上,我有些是瀏覽,有些是細品。竊以為,他的散文《西邊坡兒》最能代表他的風格,有骨血,有趣味,有氣象。

  看他的人兒,讀他的作品,大致有這樣的印象和感覺:

  這可是個人物。有一副好模樣,有個好脾氣,似笑非笑的神色,不慌不忙的作派,叫人難以捉摸,但應該是一個精致的人兒,做事有章法、求完美,寫文章盡細致、致廣大。

蛻變、嬗變、中年變法

  董愛民出身貧寒,命運多舛,他的文學成就源于自己一步步的奮斗。民辦教師、大學生、報社社長、旅游局長等經(jīng)歷,使他成為一個豐富的人。長期從事文秘和新聞通訊的工作,也使他原先的作品欠缺了文學特質,但幾年光景,他就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成了一個文學人,而且轉得快,轉得漂亮。

  俗語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币粋€人的本質和性格的改變,比打下一座江山還難。改變一個人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做法,何嘗不是如此。

  但董愛民做到了,其嬗變過程中的痛苦、思索、訓練,都異于常人。

作品的韻味——泥土香、煙火氣、人生況味

  董愛民知散文之三昧,有自己的擅長。他寫親情、鄉(xiāng)情、人情,寫熟悉的生活,寫刻骨銘心的記憶,情節(jié)細微動人,人物栩栩如生。在他的作品里,散發(fā)著濃郁的人生況味和槐鄉(xiāng)風情,也不乏時代印記的凸顯,這正是他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董愛民對文字敬重,對詞語運用得心應手,說人話,說實話,說有個性的話。在他的作品中,槐鄉(xiāng)大地的方言、俚語、家常話隨手拈來,顯得那么熨帖,那么恰當,那么讓人舒服,甚至能令人會心一笑。

“形式即內容”——跨越文體的創(chuàng)作

  董愛民的幾篇作品,在文體上讓人有些迷惑:是小說?還是散文?比如《恰乎兒他就是我爸》《父親是顆軟柿子》等。

  我覺得他應該是研究過中國作家史鐵生和捷克作家昆德拉的。這二位的作品許多都是似是似非的超越文體的創(chuàng)作,既是先鋒的,又是傳統(tǒng)的;既可以作散文看,也能當小說讀。不僅是普通讀者,就是一些經(jīng)驗老道的編輯也常常會搞混。

  對文體問題,昆德拉提出過“復調”理論,史鐵生卻認為“形式即內容”。

  董愛民在文體的探索過程中,也在實踐自己的一種文學理念,即把小說的元素、筆法滲入到散文中,將散文的真情、識見運用于小說中。

  我覺得,文體的邊界大致是應該有的,不然就失了規(guī)范,任何文體都是有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矩的。但也不應有高墻壁壘、楚河漢界,只要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揭示生活的本質和人物的命運,任何方式的文體和語言都可以嘗試,重要的是回歸心魂,自然流淌。

對地域文化的熟稔,強化了散文的質感

  董愛民多年擔任縣旅游局和三晉文化研究會領導職務,編寫過多部地域歷史文化方面的書籍,對洪洞地域文化可以說是如數(shù)家珍,非常熟悉。

  文化是個好東西,它可以開闊人們的眼界,也可以提升個體的品質和修養(yǎng)。作為洪洞“文化人”的董愛民,對文化的熟稔,無疑拓寬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領域和題材,也使他的作品富有文化氣息和文學質感?!锻L》《耍拳》《牌樓下》等,就是他將地域文化轉化為文學篇章的杰作。

對生活的犀利剖析,表現(xiàn)了作者的悲憫情懷

  董愛民出生在農(nóng)村,又長期在農(nóng)村生活,對鄉(xiāng)村的生產(chǎn)生活、人情風俗和農(nóng)民的艱辛、無奈、貧窮、饑饉等有切身感受。在他的筆下,不僅展示了農(nóng)民勤勞務實、任勞任怨、樸實善良的一面,還描寫了他們內心世界的動蕩以及他們的局限,對他們的自私、愚昧以及狡黠等性格缺點進行了揭露,表現(xiàn)出作者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從而使他的作品呈現(xiàn)出人性與人情的溫度。

  董愛民是個內心強大的人,在他的家庭親情散文中,對生父、生母、養(yǎng)父、養(yǎng)母和其他家庭成員,都有如實的解剖、刻畫,不怕露丑、不怕露怯。強勢的母親、軟柿子一樣的父親以及那個曾經(jīng)的養(yǎng)父恰乎兒鎖兒,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那個美麗多情卻連民辦教師也做不成的梅英,讓人唏噓落淚,有一種真實的、打動人心的力量。

  我問過董愛民,這些人和事都是真實的嗎?他肯定地說:“是真的!”單憑這點,他的人品、文品就令人刮目。

獨具匠心的布局和精心雕琢的刻畫

  《西邊坡兒》中的散文,雖然大都篇幅不長,但仔細閱讀,就能看出作者的心計和雕琢。

  董愛民是個精致的人,他每篇文章的謀篇布局都是精心的,從題目、開篇、推進到結尾,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到語言,都能感覺到他的匠心。如同過去的手藝人,面對一件材質,拿著刻刀,瞇著雙眼,用心用力,細致入微,毫不馬虎。

  讀他的作品,像是看一位標致的姑娘,長相俊美,衣著合體,梳妝正好,覺得養(yǎng)眼且舒坦。

  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文章本天成,如河水自然流淌最好,過分雕琢露出痕跡就需要斟酌了。

  總之,董愛民的《西邊坡兒》是本好書,值得一讀。

2021年11月6日

  (作者高建錄系臨汾市作協(xié)副主席、襄汾縣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

  董愛民簡介:

  董愛民,男,漢族,生于1960年1月3日。洪洞縣辛村鄉(xiāng)石東村人,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yè)于山西師范大學,洪洞縣第十三屆政協(xié)委員,洪洞縣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臨汾市作協(xié)副主席。在《詩歌報》、《草原文學》、《山西日報》、《山西文學》、《黃河》、《山西作家》、《都市》、《娘子關》、《燕趙文學》等報刊發(fā)表詩歌、散文一百余篇(首),其中散文《東邊井兒》被《讀者(鄉(xiāng)村版)》選用;出版有長篇小說《魔子努娃》、《大槐移民記事》、散文集《東邊井》、長篇紀實文學《走近董壽平》;編著有《新聞寫作漫談》、《燃燒的青春》、《熱土晨歌》,主編了《洪洞人文大辭典》、《洪洞文化精典》叢書十冊、《老家》雜志等。

  校對:張晶 曹燕

     

責任編輯:姚建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