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高高的紅磚水塔
劉廣敏
每逢新兵入伍的季節(jié),車站和碼頭都涌動著綠色,把我的思緒帶向了軍營。
從我住的單元樓陽臺上往南看,有一座高高的紅磚水塔,水塔位置在一所部隊大院。閑暇時瞅著紅磚水塔,想起件件往事。
紅磚水塔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這所大院里的標志性建筑。1987年11月,我從古縣參軍來到秦皇島。當兵第二年,報紙上刊登的一篇“豆腐塊”使我從偵察連調到部隊機關大院,我工作的政治部宣傳科在機關辦公樓的四層,那時候機關大樓的用水就靠紅磚水塔。
水塔下面是部隊機關大院的開水供應處,幾個水龍頭從大鍋爐房內伸出,大院官兵和家屬們早中晚都按點兒在這里接打開水。
紅磚水塔下的部隊機關大院里,有我的青春歲月,也是我工作的起點。
剛進部隊機關工作時,宣傳科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科長工作非常敬業(yè),對下面人要求比較嚴格??评锩總€人都有各自的特點優(yōu)勢,文化干事姓李,唐山遵化人,能說會唱,在部隊大院禮堂匯演時的一首《小白楊》,紅遍了機關大院,成為部隊文藝愛好者的偶像,平時屁股后面總有男兵女兵跟著,要學唱歌。
我在宣傳科的工作是當報道員。報道員的主要工作是寫稿拍照片,做好部隊新聞宣傳工作,崗位雖然不起眼,但在領導眼皮下工作,天天說話、做事、協調事務做工作,項項都是鍛煉提高人的活。
剛開始做新聞宣傳工作有些吃力,加班加點挑燈夜戰(zhàn)是家常便飯,崗位上的發(fā)稿壓力和能力需求一度使我非常著急。20歲是個不知道累的年齡,有部隊宣傳科的平臺資源,有科長倡導的“不教一日閑過”的勤奮精神,我每天學習掌握新知識,時常開辟發(fā)稿新領域,不斷在學習中開拓新視野,每天不是手捧書本就是埋頭寫作,讓自己思想豐富、智慧增長、變得強大。
后來我轉入地方單位工作,雖然一直在部隊駐地的城市上班,但平時很少回老部隊。2019年6月3日,我陪同戰(zhàn)友韓憲瑞來到老部隊大院,站在紅磚水塔下,我們共同的心聲就是感謝部隊的培養(yǎng),水塔下的這所部隊大院是我們人生夢想起航的地方。
踏入部隊大院,往事浮現眼前,在部隊這座大熔爐里,一個人的成長,凝結著很多戰(zhàn)友的真誠關懷和點滴幫助。想起我們同批從臨汾一起入伍來的300多名戰(zhàn)友,在軍營摔打鍛煉、團結學習的情景,經過部隊的培養(yǎng)鍛煉,有的如今是軍隊或地方的領導干部,有的是企業(yè)老總,還有的是鄉(xiāng)村振興一線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想起老領導師太山,我在宣傳科時他任政治部副主任,分管宣傳工作,對我們十分關心,后來他擔任了部隊副政委,在工作接觸中他給大家的印象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但在部隊研究評功時,他卻第一個發(fā)言,以“不能讓為部隊宣傳工作作出貢獻的人吃虧”為由為我據理力爭,部隊黨委為我榮立了二等功。想起已故的部隊老旅長張國安同志,得知我將要轉業(yè)地方工作后,他主動給在地方當領導的好朋友寫推薦信,幫我聯系工作單位。這些雪中送炭的幫助和關懷,讓人永生難忘。
歲月沉淀的不光是這些難忘的人,還有部隊養(yǎng)成的良好作風習慣。屈指算來離開部隊已經30年,但在這里學到的早晨跑步、工作專注、讀書看報、動手寫作,已成為融入血液和骨髓的習慣,將會伴隨一生。
望著高高的紅磚水塔,突然發(fā)現它已矗立在我的心中,如一座燈塔,在我的生命中放射著堅定明亮的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