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守歲過大年

2025-02-21 09:35:0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守歲過大年

喬忠延

  題目若是不能成為文章的靈魂,至少應(yīng)該是眼睛。我理解這里的眼睛并不尋常,應(yīng)該是畫龍點睛的那個睛。眼睛一點,巨龍騰飛,沖天而上。依照這種見識,找到守歲過大年這個題目,便有了伏案敲擊本文的興致。

  守歲過大年,還真有兩只亮晶晶的眼睛:歲和年。

  小時候最為盼望的好事莫大于過年。在那物質(zhì)貧乏的時代,吃頓飽飯是很大的向往。過年能吃飽飯,還能吃到久違的肉。平常穿的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過年即使家里再窮,也要添身新衣服。穿著從頭到腳煥然一新的衣服,往門口一站,照在身上的陽光都比過去鮮亮了好多。因此,一入臘月便扳著指頭劃算,離大年還有幾天。別看大人們掃屋宅,糊爐子,磨豆腐,趕大集,辦年貨,忙得晚上常抱怨,這臘月的白天還是短,恨不得讓月亮來接太陽的班。可我們一幫孩童卻覺得時光太慢,慢得像個三寸金蓮上搖搖晃晃的老奶奶,遠遠望見了人影,好半天就是走不到跟前。

  不過,年真到了面前卻有點膽怯,膽怯除夕守歲。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守歲實在是一件難事。后來回想,若是那會兒讀過李白的詩,肯定會發(fā)牢騷:守歲難,難于上青天。是這樣,除夕這晚爸爸、媽媽包餃子、炒碟子,香味繚繞一屋子。我在這香味里興奮得唱歌不成調(diào),蹦跳不成舞,卻沒有一刻消停。只是那美味一下肚子,家人們還在說說笑笑,我上眼皮和下眼皮緊著往一起皺巴,困得實在想睡,可又不敢睡,硬撐著守歲過大年。

  為何不敢睡?因為爸爸早就講過大年的故事。年是一個怪獸,每到除夕就會躥進村子吃人。若是哪家的孩子沒有守歲,早早瞌睡了,那準是怪獸瞅準的飽食對象。如此可怕,哪敢輕易合眼。因而,即便守歲難,難于上青天,還必須迎難而上,硬抬頭皮,強睜雙眼。長大些,曉事了,才明白哪有什么怪獸呀,那是大人嚇唬小孩,逼著他們和自己一同歡歡樂樂,拉話憶舊歲,憧憬新一年。長大了,明理了,才清楚,年不是怪獸,是時光。時光讓人呱呱落地,蹣跚學步,朝氣蓬勃,穩(wěn)重老練,滿腹經(jīng)綸,繼而,步履蹣跚,夕陽西下,最后入土為安,化身塵泥,報答奉獻給自己一輩子食物的田地。時光助人,時光也吃人。又一個大年來臨時,合家團聚的餐桌上不見了一位長輩老人。他或她,沒有過了這個大年,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年吃人。年,無形無影亦無蹤,卻能主宰人生,豈不奇怪?將之幻化為怪獸完全符合情理。

  俱往矣,隨著閱歷的增多,學識的積累,才悟得守歲過大年的真諦。追根溯源,歲與年中寄寓著先祖向往未來、播美未來的初心。歲與年如今可以比肩相稱,早先卻絕對不能,歲的輩分要比年大得多?!渡袝虻洹酚涊d:“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薄俺蓺q”,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新開端,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新起點。這里的“帝”是帝堯,他“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最早識別出日月輪回的規(guī)律,最早“成歲”。幾近兩千年后,“歲”才演變作年。

  年字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首次露面,專家認為,形體結(jié)構(gòu)是一個人背著豐收的粟谷。象形文字的優(yōu)越在于不僅表達意思,還攜帶著歷史的跫音。仔細聆聽,悠揚舒緩的歌聲已在耳際繚繞:“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贝笠馐牵屆癖姵燥栵?,不必再費心思。你可以什么都不知道,只要順從帝堯制定的法則即可。

  這是《康衢謠》?!绊樀壑畡t”,順帝何則?就是《尚書·堯典》所載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成歲”?!俺蓺q”日、月才被劃為更大的輪回,先是稱歲,繼而演變?yōu)槟?。是的,當今說話、辦事、著書,誰能離開年、月、日?誰也離不開。月與日,從古至今高高懸掛在蒼穹,無疑是自然天象??墒牵昴?,絕不是自然現(xiàn)象,而是人類最早對天象日月的認知。知道了由歲脫穎而出的年,就開始打開了上天的第一個密碼,先民開始在歲月更替中過日子。從此年與歲膠合在一起,難舍難分。你看,計算年齡,過一年為增一歲,也說歲數(shù)。再打開節(jié)氣這第二個密碼,按照時令耕種,豐衣足食這個詞語便走進了千家萬戶。因而,才會有康衢中先民歡樂的歌唱。

  這便是歲與年的來歷,這便是守歲過大年的本真意義。我們堅守先祖觀測探究,揭示日月輪回而“成歲”的初心,就是守歲。守歲,堅守的是敬天法祖的傳統(tǒng),是勇于探求創(chuàng)新的精神。切莫小覷了這悠久的傳統(tǒng),這拙樸的發(fā)現(xiàn),這是洞穿數(shù)千載深邃迷茫才抵達的光明境地。

  從考古發(fā)現(xiàn)得知,距今12000年左右,浙江上山遺址已有先民種水稻的遺存;距今8000年前后,河北磁山遺址已有先民種粟谷的遺存。但是,到了帝堯時期,距今大約4300年時,先民依靠種植還是無法填飽肚子,不得不繼續(xù)狩獵取食。然而,狩獵要四處奔波,若是遭遇猛獸還有生命危險。那時,先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依靠種地吃飽肚子。屢屢令先民失望的是,要么有種無收,要么廣種薄收。其原因在于,把握不住氣溫的冷暖變化。

  那時候沒有歷法,沒有節(jié)氣,只有日出日落,到底該什么時候往土地里撒種,誰也把握不準。氣溫轉(zhuǎn)暖了,河流漲水了,先民揮動耒耜播下種子??上ХN子剛發(fā)芽出土,氣溫驟降,夜里下霜,嫩芽全被凍死了。有種無收,還白白扔掉珍貴的種子。那就遲一點播種,等天氣熱起來再下種。禾苗長得不錯,開花結(jié)籽,眼看就能收回豐碩的吃食。突然寒風刮來,氣溫跳水,霜凍禾穗,籽實干癟,只能廣種薄收。

  改變無數(shù)先民命運的是帝堯,他選拔人員,組成團隊,親自帶領(lǐng)羲氏與和氏觀測天象,不僅準確地判斷“成歲”,而且確定了最早的節(jié)氣。節(jié)氣則成為古往今來農(nóng)民耕種的指南。何時耕田?農(nóng)諺說,驚蟄不耕田,不過三五天。何時種小麥?農(nóng)諺說,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先前曾有人將《尚書》視作偽書,如今的山西陶寺遺址,不只實證了堯都的真實所在,還用世界最早測定節(jié)氣的觀象臺遺存,實證了《尚書》記載的真實可信。

  節(jié)氣的產(chǎn)生,不僅讓先民豐衣足食,還讓“歲”變成了豐收“年”。晉代皇甫謐曾經(jīng)在《高士傳》中,寫到帝堯時期豐收后歡慶的場景。先民在打谷場上做擊壤游戲,地上豎一塊木板,手上拿一塊木板,用手上的木板投擲擊打地上的木板,邊投擲,邊吟唱《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倍嗝从崎e自得,多么舒心快樂!過大年,就在先民慶祝豐收的歡樂場景中悄然滋生。一代又一代,堯舜傳人就如此堅守和光大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豐收的大年才能夠循環(huán)往復,無窮盡,永富足。

  守歲過大年,內(nèi)涵豐富!

  守歲過大年,其樂無窮!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