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忠延:祖先行跡里的人間正道

2017-07-05 09:41:39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祖先行跡里的人間正道

——評李琳之《祖先,祖先》

  近年來,李琳之的圖書一本一本相繼擺上我的案幾?!饵S土魂》《感喟秋雨》《中華祖脈》《家國往事》,每一本到手我都認真閱讀,愛不釋手。如果要對他的散文歸一個類型,我覺得多屬于文化大散文。這么說,似乎有湊熱鬧之嫌。其實不然,李琳之是在聲名鵲起的文化大散文沉寂后揭竿而起的。而且,他的文章一出手就不落俗套,無論是寫作手法,還是所表現(xiàn)的思想,都是自我的、獨到的。這就是我喜歡閱讀的原因,閱讀的一篇不敢落下,一句不敢跳過,唯恐錯過了閃光的亮點。一個作家有了個色,無論外界如何評價,文壇都無法忽略他的應有席位。

《祖先,祖先》,李琳之著,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還沉迷于李琳之創(chuàng)設的文化散文氛圍,他又發(fā)來了新著《祖先,祖先》。天下第一等好事莫過讀書,何況先睹為快乎?小荷才露尖尖角,獨占春色誦新篇,美哉,美哉!不過,這一次讀得并不輕松,讀得心里沉甸甸的。關鍵在于,這是一本探究之書,這是一本質疑之書,這是一本辨析之書,也是一本求真之書。該書的內(nèi)容不算復雜,但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是一個作家的良知和擔當。

  國人喜歡炫耀偉大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毫無爭議,問題在于如何看待和認識這悠久燦爛的資源。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說法國人普遍認同。以此邏輯推論,我們祖國歷史悠久,打開往事,就可以鏡鑒興衰,就可以明辨是非,老馬識途,何況人乎?遺憾的是,我們常常前路迷茫,不知所從,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內(nèi)中原委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致命的因素是通用的歷史不是一面本真的鏡子,而是一面哈哈鏡,是一面扭曲了的鏡子。就以李琳之筆下寫到的炎帝、黃帝和蚩尤為例,在歷史的教科書里蚩尤總是以反面人物的面目出現(xiàn),黃帝則是正義的化身。真是這樣嗎?不一定,這是經(jīng)過刪削后的歷史。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大抵就是這個道理。黃帝勝利了,可以毫無顧忌地書寫正史,可以把自己裝扮得冠冕堂皇。而被肢解的失敗者蚩尤只能被貶得荒唐恐怖,長得銅頭鐵額,三頭六臂,這哪里還像人的模樣?如此妖魔鬼怪,黃帝打敗他、肢解他自然理所應當。但是,到了今天的山西運城歷史上命定的解州,沒有人讀解州,平民百姓都眾口一詞地說是“害州”。為何說害?在他們眼里是黃帝把蚩尤害死了。一個“害”字可以看出對于蚩尤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判斷。在當?shù)孛癖娧劾?,蚩尤盡管失敗了,但他是正義的,因為鹽池原來就是他們部族的。黃帝搶占蚩尤部族的鹽池,才引發(fā)了這場大戰(zhàn)。

  在晉南民間還流行這樣的醫(yī)療詞語:發(fā)炎和消炎。追尋詞語的本意,還是起自炎帝和黃帝的那場大戰(zhàn)。黃帝勝利了,下面的小部落并不服氣,時常起事反叛,這就是發(fā)炎。黃帝趕緊派士卒鎮(zhèn)壓,這就是消炎。有一種說法,蚩尤原本是炎帝屬下的一個部落,他和黃帝大戰(zhàn)也可以視為發(fā)炎和消炎之列。我多說這些話,是為了強調一個觀點,尋求歷史的真實面目,盡信書不如不讀書。我非常興奮地看到,李琳之對歷史的追溯不僅沒有拘泥于古人典籍里的成論,而且,十分注重對民間傳說的搜集和辨析。據(jù)此,他才將位于山西陽城域內(nèi)的析城山判定為古代的昆侖山,他才將中華文明的原點判定在析城山。我們對他的觀點可以有不同見解,但是,他判定歷史的方法卻值得借鑒。更何況,他所做的判斷是絕對不可忽略的一家之言。將蚩尤擺到與炎帝、黃帝同樣的位置尊奉,不僅僅是個位置問題,還事關整個民族價值觀、世界觀。價值觀、世界觀擺正了,歷史才不會成為哈哈鏡。以史為鑒,才可能明鑒興替,才不至于總在懵懂中摸著石頭過河。

  由此我深切地感悟到,該書最珍貴的不是他發(fā)現(xiàn)的那些觀點,而是他考察探究歷史的方法。昔年顧頡剛提出的“疑古論”,推動了考古實證歷史的進程,卻也產(chǎn)生了不應有的虛無論斷,似乎還沒有被考古證實的歷史就難以成立。更為嚴重的是 忽視了傳說,即口述歷史??谑鰵v史,雖然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難免誤傳,但是其中的蛛絲馬跡恰是進入真實歷史的幽徑。況且,野史的真實程度往往不亞于正史。李琳之對口述歷史的“大膽引用,謹慎求證”,恰是揭示上古文明的最好鑰匙。

  我對李琳之充滿敬意,敬慕他的品格,敬慕他品格投射在紙卷上的作品。他的作品沒有當今司空見慣的華麗外飾,有的只是真摯的傾訴。這似乎與新時期以來從西方克隆效仿的所謂新穎手法距離不小,也就缺少了新潮的奇異質地。不過,李琳之完全不必玩這種招數(shù),他書寫的人事和精神足以觸及人心,自然不用玩弄外在的花活。卻有一峰忽然長,需知不動是真山,他以我手寫我心,而不是靠外在花樣蠱惑世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粉飾。文字與史料渾然一體,與思想渾然一體,樸實無華,卻意味無窮。為此,由衷地寫下這點感慨,愿讀者走進該書,去洞明新的天地。

 ?。?strong style="white-space: normal;">喬忠延)


     

責任編輯:張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