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柴鐵民自辦“史記館”

2021-08-05 09:01:5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走進襄汾縣新城鎮(zhèn)柴寺村村民柴鐵民的家,一股濃郁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讓人仿佛置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眼前宛如展覽館的農(nóng)家小院是柴鐵民打造的“寶藏之地”,屋里屋外的黨史書籍、畫像、像章等老舊物品多達近3萬件。8年來,柴鐵民“醉心”于收藏“紅色”物品、傳承初心,喚起了更多人對歷史的追憶。

  花費數(shù)十萬元“淘”寶,在家里開起“史記館”,柴鐵民的故事在當?shù)乇娝苤?。面對周圍人的不理解,他堅定地說:“歷史要銘記更要傳承,這些物品見證了新中國的風風雨雨,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教材?!睂τ诨字甑牟耔F民來說,這將成為他后半生不遺余力要做的事情。

  1985年,軍人出身的柴鐵民退伍后,先后擔任村民兵連長、治保主任、村委會副主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黨支部書記職務。紅色情結扎根于心的他多次組織村里的黨員干部前往延安、西柏坡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閑暇之余,還經(jīng)常去古玩市場“賞寶”。2014年,柴鐵民在某地一舊貨市場發(fā)現(xiàn)一幅偉人畫被隨意擺放,他立即從賣家手里購買了此畫。從此,他對紅色藏品的喜愛一發(fā)不可收拾。

  身背布袋、輾轉各地……工作之余,柴鐵民或拜訪抗戰(zhàn)英雄,收集革命時期物件;或深入革命老區(qū),搜尋紅色年代遺物;或與紅色藏友交流知識、互通有無;或“打卡”古玩市場覓寶。8年間,他傾其所有、盡其所能,利用空余時間,多次奔赴延安、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等地,只為收集整理紅色文物及各類藏品,并將這些物品展示在襄汾古玩市場供人們參觀。

  這條路,柴鐵民走得堅定且執(zhí)著,只要聽說哪里有想要的紅色“物件”,無論路有多遠,他都想方設法去買。遇到對方不賣,他就反復上門去“磨”。有一次,柴鐵民在河南古玩市場看中了一幅毛主席像和幾本紅軍長征時期的書籍,由于帶的錢不夠,賣家不愿意賣。次日,不肯罷休的柴鐵民再次找到賣家,軟磨硬泡,并解釋自己不是為了轉手賺錢,而是為了收藏,最終打動了賣家。

  任何有價值的“紅色”物品,柴鐵民都視如珍寶。一次在臨汾古玩市場,得知一位老兵要跟隨孩子去北京生活,家中價值20萬元的史料無處安放時,柴鐵民和身邊的藏友籌得20萬元買下了所有的物品。他動情說:“每一件與歷史有關的物品都來之不易,都蘊藏著不該被遺忘的歷史故事,值得被收藏和傳承。”

  隨著收藏的物品越來越多,2020年,柴鐵民騰出家里的幾間空房,辦起了“史記館”,至今已吸引了近3000人慕名前來免費參觀,并贈送了近3000枚毛主席像章。為了讓這些歷史文物重現(xiàn)光輝,發(fā)揮他們最大的價值,柴鐵民還與各地紀念館、紅色文化研究會等地聯(lián)系合作,義務展出自己的藏品。

  柴鐵民的執(zhí)著逐漸感動了許多人。有人主動為他提供收藏線索,有人專門前來請教收藏經(jīng)驗,家人也從剛開始的反對到現(xiàn)在全力支持。近年來,柴鐵民先后榮獲省收藏家協(xié)會“繁榮民間收藏文化事業(yè)突出貢獻獎”“繁榮民間文化藝術品市場突出貢獻獎”等諸多獎項,并被聘為襄汾縣收藏家協(xié)會副主席。

  一件件藏品的背后,有故事也有感動;一次次忘我的迷戀,是專注更是信仰。如今,退休的柴鐵民正在新的“職業(yè)”道路上奮勇前進,他正準備著手把家里的“史記館”進行擴大裝修,繼續(xù)豐富藏品,更加廣泛地傳播紅色正能量。話語間,他眼神堅定:“我的初心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韌、頑強的精神,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激發(fā)愛黨愛國的激情。只要有一口氣在,我就會堅持不懈地走下去?!?/p>

  記者 閆璟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