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為讓城市變得更加潔凈、群眾生活變得更加舒適,臨汾環(huán)衛(wèi)人不嫌臟、不怕累,整天與垃圾為伴,用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力量。日前,記者走進他們,感受環(huán)衛(wèi)人的辛苦,實地探尋市區(qū)垃圾不落地的秘密。
下午4時
——靈活便捷的垃圾收集三輪車
6月27日下午4時許,位于市區(qū)青年路的市城市管理局環(huán)境衛(wèi)生服務中心垃圾收集運輸二隊大院內逐漸熱鬧起來,68輛垃圾收集三輪車集結完畢,準備出發(fā)。
垃圾收集運輸大隊三輪車中隊負責市區(qū)380條小街小巷的垃圾收集清運工作,用小三輪收集清運,并對接垃圾收集壓縮車,每天早、中、晚三次收集。
“走,上街?!背霭l(fā)前,81號三輪車駕駛員潘亭亭再次檢查了鐵鍬、掃帚、擴音器。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4年的她,依然清晰地記著第一次上車的心情,“不知道這活兒咱能不能堅持下來?!?/p>
下午4時35分,駛入市區(qū)益民路,潘亭亭打開擴音器,熟悉的旋律——《環(huán)衛(wèi)工人之歌》再次響起,“我們是城市清潔工,熱愛城市愛衛(wèi)生,頭頂星星上大街,月亮伴我回家中,臟了我一人,換來萬家凈,咱環(huán)衛(wèi)工人最光榮……”潘亭亭一邊跟著音樂哼唱,一邊麻利地打開三輪車后斗的垃圾箱蓋。沿街商戶聽到音樂后,紛紛將包裹好的垃圾有序倒入垃圾箱,從益民路東走到西,一圈下來,垃圾箱就裝滿了,潘亭亭托起鐵鍬使勁將垃圾鋪平。
回想起第一次上班時的“心里沒底兒”,潘亭亭抬頭笑著說,“干啥都得堅持,這不,咱這堅持得還挺好?!?/p>
在狹小的三輪車駕駛位上,潘亭亭一堅持就是4年,4年來,她每天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把工作完成好,用她的話說,完成得好不好,就看街巷里干不干凈,居民商戶能不能見面笑著打個招呼。
“沒有啥大的愿望,就想著把這份工作堅持下去,臟我一個人,換來萬家凈是咱的光榮。”
晚6時
——收集垃圾的小型中轉站
晚6時許,市區(qū)南外環(huán)垃圾收集運輸小型中轉站逐漸忙活起來,一輛輛垃圾收集運輸二隊的三輪車以此處為終點,傾倒完垃圾后再次奔赴小街小巷。
小型中轉站工作人員程青錄正忙著操作壓縮箱的翻斗和升降。在三輪車駛離后,程青錄趕緊用掃帚將遺漏的垃圾清理,還拿起水管沖洗地面。
操控按鍵、幫助傾倒垃圾、沖洗地面……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一套工作流程,程青錄要做幾十遍。經常使勁用掃帚和鐵鍬的右手都被磨出了幾道厚厚的老繭,“咱這兒是收集垃圾的,但不是‘垃圾堆’!在這兒依然要保證垃圾不落地,保持地面的干凈衛(wèi)生。”
在這個崗位上的11年里,程青錄始終牢記自己的初衷,“這份工作除了是養(yǎng)家糊口的營生,還是一份讓人驕傲的活兒??粗鞘幸驗樵鄣墓ぷ髟阶冊胶?,別提心里多高興了。”
程青錄又特意說了一遍,“是真的高興,咱老百姓不說大話?!?/p>
晚8時
——忙活中的平陽南街垃圾壓縮清運車
晚8時許,市區(qū)平陽南街溫州商貿城門口,垃圾清運大隊的一輛大型垃圾壓縮清運車正在對此處的10余桶垃圾進行收集。
每一輛大型垃圾壓縮清運車配備1名司機和1至2名垃圾裝卸工。采訪現場,記者看到,垃圾裝卸工王文龍和賈跟生相互配合,一個運送沿街商戶的垃圾桶,一個負責傾倒,當遇到垃圾桶較滿時,王文龍會先在傾倒處的地面上鋪上一塊長寬各約2米的地墊,防止傾倒過程中垃圾灑出來污染路面。
因為是夜間工作,王文龍和賈跟生都穿著反光背心,在壓縮車后方的2米外還會擺放安全警戒墩,提醒過往車輛行人注意安全。
每晚工作到12點,在平陽南街來回收集4趟,上車、下車的次數已經數不清楚了,有時碰上沒有將垃圾桶推至路邊的小區(qū),王文龍和賈跟生還會進入小區(qū)將垃圾桶推出來,收集完后再送回原處。
工作期間,王文龍和賈跟生渾身上下從來沒干凈過,用他們的話說,“咱干的就是臟活、累活,早都習慣了,回家洗洗就好了?!?/p>
不善言談的他們,被采訪時,都會相互推辭讓對方回答,但干起活兒來,身上卻散發(fā)著專注和熱情,“咱這都是在大街上收集垃圾,動作必須要快,得保障道路通暢,車輛正常通行?!?/p>
垃圾清運二隊副隊長單玉社介紹,市區(qū)范圍內共有壓縮車38輛,負責市區(qū)35條主次干道、232個單位(小區(qū))、5800余個垃圾桶的垃圾收集運輸工作。壓縮車收集的垃圾全部運至壓縮轉運站進行壓縮處理。
晚10時
——垃圾壓縮轉運站是一份“有味道”的工作
晚10時,當人們已經開始進入夢鄉(xiāng)時,位于市區(qū)108國道的市環(huán)境服務中心垃圾壓縮轉運站內,各個崗位上依然有環(huán)衛(wèi)人員堅守奮戰(zhàn)的身影。
在傾倒平臺,記者看到,清運車緩緩倒車至料口前1米處,升起車斗,垃圾倒入壓縮箱。料口一旁的中控室里,操作員孫小亮手握鼠標,眼睛盯著面前的兩臺顯示器,一臺顯示器上是壓縮程序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時監(jiān)控,另一臺顯示器是控制壓縮機的各種操作鍵。中控室有一面通透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整個壓縮車間的情況。
垃圾壓縮轉運大隊隊長王曉峰介紹,垃圾壓縮轉運站共有2個車間,每個車間有2個壓縮機,每日垃圾壓縮處理量能達450余噸。
跟隨王曉峰來到壓縮2車間,一箱已經經過壓縮處理的垃圾正在勾臂車的用力下緩緩“上車”,清運司機將這箱垃圾運往堯都區(qū)的生活垃圾處理廠。
從料口到中控室再到車間,不到一個小時里,記者的衣服上已經沾染了垃圾存放后難聞的異味,但轉運站的每位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在這里工作8小時。
“這個‘味道’吧,習慣了就聞不出來了,雖然累,但這份工作一點都不能馬虎。”孫小亮戲謔的話語,道出了環(huán)衛(wèi)人員的堅守與付出。
記者 劉靜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