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時光里的[花饃]

2015-01-22 08:16:16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沿著太平古道,我們來到了一個古老的村莊——襄汾縣景毛鄉(xiāng)北里村。穿過彎曲而幽深的巷子,推開兩扇陳舊的木門,進入一座簡陋卻錯落有致小院,灰瓦、黛木、青磚、粉墻、褪漆的房門,在幾張高低不一的桌子上擺滿“花饃”——制作成各種形態(tài)、花色的饃饃。那艷麗斑斕的色彩,或濃或淡,或肥或瘦,爭奇斗艷。為花能以假亂真招蜂引蝶,為葉能扶紅配綠展露生機;那栩栩如生的神態(tài),或喜或樂,或矜或悲,躍然其上,老翁則白髯飄逸,孩童則幼稚可愛,為龍則躍躍欲飛,為虎則威武凜然。無論是人物的造型,還是動物神態(tài)都神韻獨具。這色彩和神態(tài)揉在一起,更是透出了呼之欲出的靈氣。這是一組“五女拜壽”:共分上下三層,最下面一層為“雙龍戲珠”,兩條蜿蜒欲飛的黃龍,對戲著一顆烈焰升騰的紅色寶珠。中間那層是”喜鵲登梅”只見那喜鵲,烏身、黑翅,白頸、白肚,張喙圓目。那梅花粉瓣黃蕊,芽葉輕綴,這兩層上下和中間各用彩色邊沿的面餅隔開。最上面一層是以壽桃為基座的拜壽圖,五女烏發(fā)高髻,彩衣闊袖,或雙手捧仙桃,或執(zhí)盤奉瓊漿。各個面若桃花,鳳眼丹唇。老壽星一手托桃,一手拄著龍頭拐杖,神情泰然。他們的左右龍飛鳳舞,前后鮮花錦簇。腳下蓮紅蓬綠,游魚嬉戲。在有青青柏枝的映襯下,一排桃扇上鑲嵌著“益壽延年,百福呈祥”的字樣。這做花饃的人,把智慧和祝福寄托在這柔軟的面團之上和色彩、神態(tài)的交互中,將穿越亙古而來的“巧”凝于心下,在手中幾經(jīng)捏、壓、剪、挑、粘接的手法塑形,再用刀、木梳等工具靈巧地點、切、刻、劃進行細致雕琢,一件藝術(shù)品便誕生了。

丁陶大地素以民間藝術(shù)蘊藏豐富而著稱,而汾城一帶的面塑尤以其質(zhì)樸明朗、色彩斑斕,形象逼真而受人喜愛。自唐王李世民賜“金襄陵,銀太平”以來,人們就把這“銀”(白面)和“事”揉捏在一起形成了捏“花饃”的習(xí)俗?!盎x”又稱“禮饃”,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民間手工藝品。它產(chǎn)生于古代祭祀,普遍用在祭祀、節(jié)令慶典、婚喪壽誕等方面。按照當(dāng)?shù)氐膫鹘y(tǒng)習(xí)慣、紅白事由,那些“巧媳婦”們,用自己的雙手和為數(shù)不多的工具:刀、剪子、木梳——將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向往、祝福都融入到這“千錘百煉”的面團中,更有甚者還將神話傳說、歷史典故中的人物、故事活靈活現(xiàn)的捏出來。你瞧那“包公判案”、“許仙送傘”、“福祿壽三星”……

她,這家的女主人,梁秋葉,已年過七旬仍精神矍鑠。自幼聰慧,捏剪縫畫,信手拈來,人稱“巧女”,受外祖母的影響喜歡上了“捏花饃”的手藝。誰知這一“捏”便是一生。從豆蔻年華一直捏到這古稀之年。也許是難以割舍的童年記憶和鄉(xiāng)土情節(jié),讓她對“捏花饃”情有獨鐘;生活的辛勞和窘迫并沒有消磨掉她對“捏花饃”的喜愛。經(jīng)常一人面對一團面反復(fù)揣摩著外祖母傳授的技巧,觀察研究花鳥魚蟲、吉祥飾物、神話人物的形神,幾十年的興趣愛好的沉淀和鄉(xiāng)村生活的默默滋養(yǎng),再加上“銀太平”得天獨厚的面粉,使得她捏的花饃如同機制下的工藝品。這四鄰八鄉(xiāng)誰家有紅白喜事皆以有她捏的花饃為榮。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捏出了鄉(xiāng)村生活的積淀,捏出了人生況味的精髓。那精湛的技巧、逼真的造型和深刻的寓意,使得這普通的面團終以“藝術(shù)”之名被冠以“太平面塑”的美名,成為遠近聞名的“天下第一饃”。

咯—噔,咯—噔……這是梁秋葉和她的老伴又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在一塊不大的案板上揉著作坯的面團,案板在力的作用下,和土炕磕碰出節(jié)奏的響聲,像火車行駛的聲音,雖然沒有那么負重,但他們承載著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術(shù)的真誠、深情。一把普通的竹尺,在規(guī)范著一個圓,一個劃了幾十年的圓。這是一個基座的底層,她總希望這個圓很圓很圓。那是一把用了許多年的小剪,在面餅上行走剪花、裁葉,當(dāng)剪口張開的時候,就像一個直立的“人”字,輕微的嚓嚓聲,就像人的腳步聲,它走了一圈又一圈,從亙古走到了現(xiàn)在。又從現(xiàn)在走向?qū)怼?nbsp;       邱小林

     

責(zé)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