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參加某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組裝飛機模型階段,有些家長組裝完成后,拿著飛機模型就去游戲,全然不顧拼裝過程中遺留在草坪上的垃圾;有些家長則在組裝完畢后,先是引導孩子將垃圾裝袋、丟進不遠處的垃圾箱里,再進行游戲。待活動結(jié)束,孩子們活動的區(qū)域雖談不上一片狼藉,但仍可零星的看到散落在草坪上的垃圾,園方組織老師將場地上剩余垃圾全部進行清理干凈后方才離去。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行為舉止,兩位家長用自身的行為教育孩子的方式形成了強烈反差,也給大家?guī)硭伎?。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莫大的影響。就像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的開篇是這樣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文字的本身含義是淺顯的,但其涵蓋的意思,卻很值得人們深思。
當然,也有人坦言,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會特別注意自身的言行,比如過馬路時遵守紅綠燈,教育孩子不要隨手亂丟垃圾,鼓勵孩子要有愛心、多幫助他人等等。假若孩子不在身邊時,對自己的這些行為偶然也會稍有放縱。這樣時間長了他們發(fā)覺,此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就如自己在教育孩子時,他人的不文明行為也會對孩子帶來很大影響。比如:在過馬路時看見闖紅燈的非機動車輛,孩子會問:為什么綠燈沒亮他們就走了?”;在看到隨地吐痰的成年人后會非常生氣地說:你們不是告訴我不可以隨地吐痰嗎?”;在公園里看到其他小孩摘花,沒有大人制止時會發(fā)出質(zhì)疑,為什么他們可以摘花,我卻不可以?”……因此,以身作則不能裝,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不能當著自己孩子的面一個樣,背著孩子又變成另外一副模樣,而是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變成一種日常行為。
毋庸置疑,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無聲的老師,對孩子有著強大的潛移默化作用。正如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所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單位,因此,在面對天真的孩子時,我們更要以身作則,要重視榜樣對孩子和身邊人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用正能量去感染更多的人。(盧婷)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