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誠信,有兩則故事不可不講。一則是說西周最后一個君王周幽王執(zhí)政后,貪圖享受、荒淫無度、不理朝政、排擠良才,重用奸佞之人。為了討美人褒姒的歡心,居然不顧制度的“尊嚴”,肆意使用手中的權力,傳令士兵將所有的烽火臺點燃。騙得眾大臣千里迢迢火速趕回朝歌,哪知竟是一個“玩笑”,荒誕至極,寒了人心。后來,真的有大軍入侵,再點烽火臺,兵將都不來了,周幽王及褒姒被捉,一刀結果了性命,西周就此滅亡;另一則說的是,從前有個孩子到山上放羊,圖一時的快樂,多次向山下的人們發(fā)出謊報:“狼來了,狼來了?!比藗兗泵s到山上,一看才知是在戲弄人,失了信。其后,果然有狼來了,再沒人理會,把自己的性命丟掉了。兩則故事,異曲同工,都是在說:人不講誠信,吃虧是遲早的事情,甚至要吃大虧的。
誠信,即誠實與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云:“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誠不行”;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說:“仁慈和誠實,不僅提高了人的品質,也提高了國家的國格。”《周易·乾》中講“修辭立基誠,所以居業(yè)也?!睂σ粋€政府而言,講誠信才能政令暢通,取信于民。如果朝令夕改,出爾反爾,就會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喪失民心;對一個社會而言,有誠信才能和諧發(fā)展。社會缺失了誠信,將會陷入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人人自危的境地,何談發(fā)展進步;對一個人而言,講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不講誠信的人,不僅是道德的缺失,更會眾叛親離。
戰(zhàn)國時期,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圖強。商鞅想:怎么才能讓人們相信我變法是真的呢?他在都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說,誰能把它扛到北門去,賞黃金十兩。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自然也就沒有人去扛。商鞅把賞金一直加到五十兩,終于有一天,一個壯漢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當場賞了他五十兩黃金。老百姓紛紛議論:商鞅言而有信,他的命令一定要執(zhí)行。商鞅變法成功,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李嘉誠被公認是成功的商人。有一次,他在倫敦宣布出售旗下一個公司股份的10%,如暫緩出售可獲大利,但他依然按原來宣布的時間出售。他說,還是給買家留點好處吧。賺錢并不難,難的是保持良好信譽。對于李嘉誠的成功,《遠東經濟評論》說,有三件東西對李嘉誠至關重要,那就是名聲、名聲、名聲!在社會評價中,“李嘉誠”三個字就是金字招牌。企業(yè)做大做強,奸佞使詐不行,還得靠誠信為本。
有句名言說:“把別人當成傻子的人,自己就是傻子?!背Q缘溃骸坝脩羰巧系邸!比绻焉系鄱简_了的人,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呢?不講誠信的人是暫時的“聰明”者,最終的吃虧者;而講誠信的人是一時的“糊涂”者,長遠的“獲利”者。因此說,講誠信不僅是一種美德、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智慧,大智慧的表現! 林誠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也說“讓學生復印”
下一篇: 莫讓“年味兒”悄悄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