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替身說”不該算擾亂公共秩序

2009-08-26 09:00:00 來源:新華網



杭州飆車案判決之后,又起波瀾。日前,湖北省鄂州市的熊忠俊因利用網絡散布謠言,稱飆車案出庭被告人是“替身”,被當?shù)毓矙C關行政拘留10天。 

原以為飆車案已經塵埃落定,想不到又有了“后傳”。據報道,熊于7月21日在網上發(fā)布了《荒唐,受審的飆車案主犯“胡斌”竟是替身》一文,其稱:“受審的‘胡斌’竟是一個替身,中國媒體在廣傳有關消息的時候,竟然都沒看出來?!苯又?,熊又在互聯(lián)網上連發(fā)8篇相關文章。于是,警方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之規(guī)定——散布謠言,故意擾亂公共秩序,對其做出頂格的10天拘留重罰。 

首先,熊是在“造謠”嗎?“造謠”指捏造事實,虛構真相,而當事人對客觀事件的描述、分析,以及做出的判斷(包括不正確的判斷),并不是造謠。若如報道中所說,熊只是“捏造各種所謂的‘證據’”,即只對出庭者的情況與之前肇事者做對比,認為有替身,而沒有無中生有地說出,胡斌如何買通司法機關找替身,那就不應該是造謠。好比有人看K線圖,判斷說股票要漲,那是判斷;虛構不存在的并購,那才是造謠。 

猶記得看到胡斌出庭照片時,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太不像啦”!當時各大論壇滿坑滿谷地貼出對比圖,即所謂替身的“證據”,難道大家都要定造謠?而且,“替身說”的源頭并不是熊某,至少他不是唯一的源頭,僅懲罰他一人,是否有違執(zhí)法公平呢? 

其次,《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的立法本意,不是旨在懲罰一切謠言,而是懲罰利用謠言擾亂公共秩序。 

第25條規(guī)定:以下行為,將受懲罰:(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散布謠言和故意擾亂公共秩序,是罪名成立的兩個必要條件。很明顯,謊報險情、疫情,將造成民眾恐慌、社會動蕩,必須禁止。只有當“謠言”與前述謊報疫情嚴重度相當?shù)那闆r下,才被法律嚴懲。并非所有不真實的言論,都應被定為造謠,遭到嚴懲。熊只是質疑司法機關的執(zhí)法公正,民眾并不會因此擠兌銀行、撤離城市,不可能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相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接受群眾監(jiān)督、批評,這是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批評即包括質疑,不能苛責當事人的“質疑”百分百的正確,否則公權就侵害到公民的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的邊界在哪里?法學家早就提出:只有當言論具有“明確與現(xiàn)實的危險”時,才是被禁止的,這被法治國家普遍接受。我國的立法其實也有類似原則。在《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中,與上述條款并列的違法行為還包括“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很明顯只有當“謠言”像謊報疫情、投放虛假爆炸物那樣,造成“明確與現(xiàn)實的危險”時,才是法律禁止的,否則就屬于言論自由范圍內。 

我們猶記得面對替身“傳言”,杭州司法機關多次向社會澄清,誠懇接受輿論監(jiān)督,形成司法機關與民間的良性互動?!昂筇嫔怼睕]有擾亂公共秩序,相反促進了司法過程的公開透明,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和諧。對熊忠俊進行拘留的行政處罰值得商榷。(新京報 沈彬 法律工作者)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