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龍祠先民便利用這龍祠溫泉,將耕地改造成了下空上實、泉水穿流其下的“空心田”。日前,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臨汾普查小組在堯都區(qū)金殿鎮(zhèn)龍祠村就發(fā)現了這種“空心田”遺存。3月24日,記者趕赴龍祠村,以期解開心中的種種好奇。
空心田究竟是何朝何人所創(chuàng),至今已無從考證。不過,今年66歲的村民尉三記告訴我們,這種田又被叫做“韭地”,因專門種植韭韭而得名。尉三記上世紀60年代曾擔任過村里生產隊的隊長,80年代后期還當過村支書,從他的講述里,我們可以窺見它曾經有過的輝煌。
解放初期,龍祠村有200多畝空心田。在沒有大棚之前,田里冬天靠泉水的溫度能長出韭黃,這種韭黃早的元旦前就能上市,故而價格不菲。
“那時,龍祠的韭菜很有名氣?!蔽救浾f,當時遠銷太原、曲沃、絳縣、襄汾等地,“村里人都是挑著,或用牲口駝著韭菜、韭黃去賣,我父親就常挑著到曲沃去。龍祠空心田出產的韭黃甚至一度遠上京城成為清宮貢品?!笨招奶镫m好,但造田田稱是一項浩大工程。造田時需下挖五六十厘米深、寬一米二左右的土槽,爾后在沙石層上鋪一層籃球大小的石頭,其上用小些的石塊 填縫,但不宜過于緊密,上層覆蓋一層水草,草上再蓋上一尺左右厚的黃土,造地才算完成。
每槽地,在地的兩端有獨立的方形進水口和出水口,兩槽地之間有“土墻”間隔。進水口、出水口均設簡易的閘門—— 一塊磚。
澆地時,將進水口的閘門磚抽出,再把出水口堵上,讓水從下往上洇,個把鐘頭,,槽地即可洇好,爾后調節(jié)進水口閘門磚,使進水量減小,同時抽出出水口的閘門磚,從而使水流大小適中,以便向上層土壤輸送熱量。這樣澆出來的地,地層能保持松軟,不像現在的水澆地,澆過后土層就變硬了。
由于擔心水中的樹葉、雜草等順水流入石縫,阻塞水的循環(huán),聰明的龍祠先民便上山采摘一種叫作“油轱轆”的植物,塞到進水口來當作濾網。
翻洗田下的石頭費時費力,是空心田只種韭菜的原因之一。
龍祠的韭菜和現在大棚的韭菜不同,如果管護得好,種一次可以收10至15年,而管護稍差的則要三五年翻一次地,清洗土層下用以洇水的石頭。尉三記曾經整理過自己的空心田,很費勁兒的,“每家至多只能管理半畝地,超過半畝就得雇人干活?!惫こ毯拼?、大棚技術推廣,加上水流量的下降,上世紀80年代開始,龍祠村的這種空心田便逐漸減少了。
“如今優(yōu)良的空心田更是少之又少,大多都變成了水澆地。”佇立地頭,尉三記頗感失落,現在這些地已很難見到韭菜了,大多改種了大蒜、小麥、玉米等作物。
說話間,我們發(fā)現了一塊不足一分地的韭菜地?!按謇锞褪O逻@一小塊好些的空心田了,去年臘月,韭黃還沒長出來,就被人定光了。”尉三記說,那和當年龍祠韭菜暢銷的場景沒有兩樣。(記者 孫宗林 王建武)
來源:臨汾日報晚報版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浮山競技比賽提高學生的團隊和競爭意識
下一篇: 吉縣二中開展防震避震應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