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濃濃的年味,自然少不了“年糕”這一傳統(tǒng)美食。每逢春節(jié),大江南北都有吃年糕的習慣。然而,過年為什么要吃年糕呢?年糕從何而來?很多年輕人卻并不知曉,就連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來歷 市民略知一二
“知道,知道,小時候每逢春節(jié),家里長輩都會做一些。但由于家庭條件不好,也只是吃一點解解饞,吃年糕也算是比較奢侈的事情了?!?7歲的劉德發(fā)說,現(xiàn)在經(jīng)濟水平提高了,年糕都是大工廠批量生產(chǎn),很少還有年輕人會做年糕了。
小高是一名90后,他說,每天耳朵邊都叫嚷著“韓國炒年糕”,要是說起這中國年糕的來歷,還真不知道。那么,傳統(tǒng)的中國年糕到底從何而來?記者在祁銀珠收藏的《晉食縱橫叢書——名食掌故》中找到了關于年糕的詳細注解。
起源 始于春秋戰(zhàn)國
據(jù)介紹,年糕是一種蒸制食品,它是借其諧音,取其“年高”、“年年高”之意,吃年糕是人民為祈求幸福美滿,圖個大吉大利,祝愿生產(chǎn)、生活年年好,民間吃年糕還有紀念伍子胥的歷史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楚國太傅伍奢的次子伍子胥,自幼文武雙全,神力驚人。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荒淫殘忍,殺害了伍奢和長子全尚。伍子胥為了給父兄報仇雪恨,逃離楚國,投奔吳國,欲借兵伐楚。
吳王不允,后伍子胥幫助闔閭刺殺了吳王僚,奪取王位,并輔之整軍經(jīng)武,國勢日盛。不久,即率兵攻破了楚國京城。吳王闔閭為了防止敵人入侵,命伍子胥建造闔閭城池。
吳王闔閭駕崩后,其子夫差繼位,欲想吞并齊國,而伍子胥則主張“聯(lián)齊抗越”,上諫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放棄伐齊,因此逐漸被疏遠。當吳國打敗了齊國,吳王夫差班師回朝時,滿朝文武官員出城迎駕,伍子胥則悶悶不樂。他思量為父兄報仇,又曾上諫吳王夫差伐越,預料將有殺身之禍,故憂心忡忡。于是,一天他對左右部將說:“我若去世后,如果吳國遭難,人民無糧可食,你們可在城門下掘土數(shù)尺,民饑可救?!焙髞?,伍子胥果然遭讒身亡,越國趁勢發(fā)動戰(zhàn)爭破吳,民不聊生。于是部將率領民眾挖城門,發(fā)現(xiàn)基磚是由糯米做成的。這是當年伍子胥建闔閭城時,從戰(zhàn)備出發(fā),設下的“屯糧防急之計”。吳國一些軍事和災民們將其洗凈蒸熟充饑,從而緩解了饑荒。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伍子胥備戰(zhàn)備荒之功績,每逢過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蒸年糕紀念。
種類 大江南北各不同
“千里不同俗”。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吃年糕的風俗、品種各有特色,北京喜食黍米和江米年糕,山東人喜歡黃米年糕,湖北人喜歡桂花年糕,上海人愛吃油黍排骨年糕,蘇州的年糕最講究,如蘇州的油脂年糕,還分為玫瑰、芙蓉、桂花和薄荷等,山東人過年時喜歡吃用黍米和白面做的棗糕。
在晉南,每逢新春佳節(jié),幾乎家家都要蒸棗糕饃、蒸棗山饃。晉南農(nóng)家有在廚房供灶君的舊習俗,灶君為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管理灶房的神仙,民間傳說其察看善惡,看人們是否愛惜糧米,有無浪費現(xiàn)象。臘月三十晚上,每家都要蒸棗山饃,供在灶君爺臺上,迎接灶君初一歸來,合家享用,以報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恩德。
過年吃年糕,寓意深長,耐人尋味,它會激發(fā)人們思古之幽情,從而懷以紀念;還可借寓意,言其吉利,祝愿“年年高壽”和“年年高升”。
用黍米、糯米制作的年糕,除了食用還可入藥,有“溫中,令人多熱”之功。但這些粘性谷物都為難消化的食品,故不宜過食。老人、小孩,消化功能欠佳者宜少食用,血脂過高的人,最好不食脂油年糕,以防膽固醇、血脂升高。
記者 弓佩玉 遆紅戎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臨汾美食“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