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葡萄

2013-10-11 10:50:12 來源:臨汾新聞網

我的家鄉(xiāng)——堯都區(qū)土門鎮(zhèn)亢村,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獨特,我們的家鄉(xiāng)似乎與葡萄有著天賜的情緣,充足的光照,肥厚的沃土,豐富的水源,成為葡萄生長最優(yōu)秀的條件。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2004年在村黨支部和原村委會主任任武龍的帶領下,家鄉(xiāng)人把葡萄作為脫富致貧的主導產業(yè),經過十幾年的奮斗打拼,終于把一個丘陵梯田建設成了一個能生產優(yōu)質葡萄的千畝果園,葡萄成了家鄉(xiāng)亢村的一張品牌。

你站在家鄉(xiāng)村邊的馬路上,放眼向東眺望,映入眼簾的竟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在陽光照耀下,綠樹翠葉閃閃發(fā)亮,微風吹過枝蔓搖曳碧波蕩漾。果園內,筆直寬敞的柏油路,兩橫五縱,把一個千畝果園分割成方陣形的小園區(qū),每個園區(qū)中整齊排列著由水泥桿搭成的葡萄架,棚架下的枝蔓垂吊著一大串一大串鮮紅鮮紅的葡萄垂手可及,穗果,散發(fā)著一陣陣醉人的清香。

秋天是人們收獲希望的季節(jié),也許是受葡萄的誘惑,或者出于對家鄉(xiāng)的眷戀,盡管離葡萄的成熟期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幾個同鄉(xiāng)人還是急切地想回家鄉(xiāng)感受一趟。從臨汾城動身沿臨大公路不到半小時便到了家鄉(xiāng)的地界,剛下車迎面便看見一個豎在路旁巨大的照壁,“亢村優(yōu)質葡萄生產基地”幾個大字十分醒目。通往村莊的道路是一條水泥路,有一公里長,路兩旁分別豎立著一排水泥桿,多道鐵絲串聯(lián)起來搭成葡萄架,茂密的葡萄藤蔓,嚴嚴的遮擋著陽光,形成一條濃郁的林蔭大道,村里人把他叫做“葡萄長廊”。

我們沿葡萄長廊向前,沒走多遠,看見一位老人在廊下乘涼,見到我們到來,老人急忙搬了幾個小凳招呼我們坐下。老人叫劉維新,七十多歲但精神很好,他告訴我們路旁就是他的葡萄園。我們問老人這么大歲數(shù)還經營葡萄園?他說其實孩子們早就不讓干了,但閑不住,閑下來反倒會生病,老人深有感慨地說,以前我們這里是丘陵區(qū),十年九旱,一年只種一季小麥,生產隊時人們常常餓肚子,自從栽上葡萄后村里人富裕了起來,生活不比城里差多少。

告別老人我們繼續(xù)往前走,葡萄棚架下隱隱約約傳來人們的說話聲和女人們清脆的笑聲,偶爾有一兩只秋蟬在遠處的樹枝上為我們彈奏一曲曲美妙的音樂。從喧囂的城市出來,我們才真正感受到鄉(xiāng)村的安靜,田野的曠闊,空氣的清新,心情說不出有多么輕松和愉悅。同伴告訴我再過半個多月葡萄熟了后,這里所有的馬路上都是人山人海,大貨車、小轎車、三輪車,往來穿梭,客商、小販、果農熙熙攘攘,摘果的、裝箱的、過稱的忙個不停。穿過柏油路,我們進入另一家的園子,園子的主人告訴我們,現(xiàn)在是科學管理,這里的每串果穗都在1.5公斤以上,每顆果粒都在12克左右,這5畝葡萄,每畝產量都保持在1500公斤以上。

從園子里走出來,我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對家鄉(xiāng)人這種敬業(yè)精神心里感到由衷佩服。他們似乎不是經營葡萄,而是用他們辛勤的雙手在家鄉(xiāng)的大地上描繪著一幅幅錦繡畫卷,創(chuàng)造著他們甜美的生活。走出葡萄長廊,我們驅車沿村里的水泥街道拐向5號路,路旁一塊彩色廣告牌告訴我們,這里便是彩紅葡萄合作社的所在地。負責業(yè)務的退休教師丁平貴先生和我們攀談了起來。丁老師說,別看這個合作社小,他可是村里果農的后勤部,既負責技術指導和葡萄銷售,還給農戶提供優(yōu)質苗木、化肥、農藥、紙袋、紙箱等。每年合作社都邀請一些知名葡萄專家來村里給農戶授課。葡萄成熟前,合作社都要了解銷售信息,聯(lián)系各地客商,現(xiàn)在常來的客商有湖南、湖北、河南、江蘇的,還有廣東、深圳的。

村委會主任蘇然告訴我們,預計今年葡萄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也就是150余萬公斤。但今年價格可能要高于去年,話語間充滿著自信與希望。

雖然沒吃到葡萄,但心里覺得美滋滋的,我們感到更加甜美的還是家鄉(xiāng)的人,因為他們從事著一種甜美的事業(yè)。劉通臻 劉春榮 王光耀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