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悠悠馬家井

2018-10-11 22:08:0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自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至天順初年(1457年),馬族先祖來到汾西縣城已七十余年,靠著嚴格家規(guī)、耕讀傳家和亦農亦商,家業(yè)漸漸壯大,此時,縣城馬族是人丁興旺,宅院近百,良田千畝。

    汾西縣城坐落在東西狹長、三面環(huán)溝的黃土丘陵上,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復置縣治修筑城墻至明朝天順年間的四百余年來,城內的百姓、官府、商鋪、僧侶等全城的人畜用水都是從北井溝或小潺澗的兩處井里用人挑或驢馱,大約兩公里長的路盤旋彎曲、坡陡路險,從早到晚,取水路上人畜不斷,項背相望。遇到大雨天、連雨天或下雪天,常常有人畜滑倒,馱水的驢跌落溝下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城內那些老弱病殘及貧寒人家更是吃水如油。

    這個時期,馬族人中已有見多識廣之人,有通曉算理之士,更有深諳商道之輩,馬家族人和全城人同樣深受汲水之苦。于是,馬姓人家漸漸產生了在縣城內打一眼深井以解用水困難的想法。這些馬家的能人們利用農閑和外出營商之機考察探究,無數(shù)次進行實地論證。當大家意見一致、信心堅定后,遂與縣衙協(xié)商、與街坊溝通,選位置、測數(shù)據(jù)、繪圖本、請工匠、備材料,選定了在縣衙西南方向,街道南側十丈之外的開闊地方打一眼40丈深的深井,開始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壯舉。

    在生產力還相當落后的那個時期,他們用智慧和毅力,攻克了從設計、深掘、提土、通風、照明、過巖石到磚石砌井桶等諸多工程中復雜而棘手的難關。動用了至少百人以上的工匠和勞力,四季不停地施工3年有余,終于于天順四年(1460年)完成了深井工程。在4個強壯小伙子興高采烈地搖動著巨型轆轤的畫面中,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一桶桶井水擺滿井旁,井水清澈甘甜,全城百姓簇擁觀看、興奮異常,爭先用水、奔走相告。

    竣工慶賀的場面那是隆重壯觀,知縣率衙門人員和商鋪、私塾、僧侶等名流百余人在井旁就坐,南街北街的居民與城外十里八鄉(xiāng)看熱鬧的百姓擠滿了半個縣城。鑼鼓陣陣響山城,爆竹聲聲滾濃煙,馬家人擺了80桌酒席款待來賓。馬家族長手舉酒杯高聲致辭:我們馬姓人家來到汾西縣城以后,幾十年來人財兩旺、家道昌盛,我們?yōu)楦徊煌娻l(xiāng)親,馬家井除本家族人用水后將無償供給縣城人使用……”酒席間,人們施禮互敬、歡天喜地,對馬家壯舉的祝賀聲、贊揚聲不絕于耳。

    自此,汾西縣城人畜用水難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過了幾年,受馬家善舉的感動,百姓提議縣衙榜示:馬家井由馬姓兄弟十二戶輪流按月賣水,經營所得除用于修繕深井外馬姓人口再按人丁分紅。

    馬家井供水210年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本縣進士侯七乘(1619年—1695年),御任江西廣信府同知回縣城居住時,看了馬家井,作詩一首《轆轤千尺長》予以贊美,詩云:荊州風井下長揚?可似汾人玉轉長。九九聲聞三十六,武皇請試問東方?!鼻骞饩w二年(1876年),史料記載汾西縣城內有“義和號”多盛號”“回春堂”等商鋪、飯館、旅店三十余家,人口近萬人,每逢農歷二月十二、八月十五廟會時人口更多,縣城內除“馬家井”外,又增加了“傅家井”孟家井”。此時,馬家井幾經修繕已使用達416年。由此可見,馬家井對縣城人口的生存和擴展是何等的重要,它的歷史作用意義深遠。至今,洪洞縣民間仍流傳和使用汾西馬家打井及提水的工程技術。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家井仍在使用。期間,當?shù)卣钜幻锓柑崴畷r,該罪犯跳井自斃,從此,井口加上了井蓋無人用水。1940年,中共汾西縣地下黨還將一個平遙籍的日軍翻譯官暗除后扔到了廢棄的馬家井。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縣汽車站和農業(yè)銀行建在了馬家井的旁邊。沒幾年,半個縣城的爐灰及垃圾就將井填了起來……馬家井從開鑿到消亡,時間穿越悠悠470余年,馬族在汾西縣城創(chuàng)業(yè)鑿井的那些先祖?zhèn)兊拿譀]有留傳到今天,但馬姓先祖?zhèn)飨碌摹扒趧趭^進、智慧創(chuàng)業(yè)、敢為人先”的家訓成為了后人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馬林忠


     

責任編輯:付基恒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