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山在望

2022-04-30 09:27:29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shù):

春山在望

崔海昀

  東張村由一座小橋分為東社、西社兩部分。靠山的一面,叫東社,過了橋往西走,叫西社。這座小橋,有一個叫得很響的名字——“圯橋”。

  春天來了,孩童換上了輕快俏皮的春裝,吹著柳笛,蹦蹦跳跳跟在大人身邊走上小橋,入神地聽講了千年的故事:這座“圯橋”啊,也叫“遇仙橋”,是當年漢留侯張良遇黃石公的地方。當?shù)孛耖g相傳,秦代末年,隱士黃石公與張良在此橋相遇。黃石公提出三個苛刻條件,與張良三次約會對其考驗。張良連續(xù)三天守候于圯橋,以謙卑恭敬之心得到其信任,之后授以《太公兵法》。從此胸富韜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輔佐劉邦成就霸業(yè)。

  遠遠望去,東社旁邊的山,神似龐大的土龜靜臥,于是得名“龜山”。山上有廟,供奉著漢留侯張良。《襄陵縣志》記載:“張良,字子房。佐高帝定天下,封留侯,遂謝病辟谷。薨謚文成,祀鄉(xiāng)賢。留侯祠在龜山上,龜山在縣東三十五里,臥龍山之北,突然高起,其形似龜,故名。少石山在龜山后,為子房辟谷處,旁有黃公祠?!甭忿D堤斜,橋下的溪水,自山上歡歡暢暢流下來,溪旁長滿了粗壯的柳樹。春天,柳樹發(fā)芽吐翠,輕拂水面。抬頭望去,漫天飛揚的柳絮,似神來之筆,洋洋灑灑,輕松隨意,點染出古襄陵十大美景之一——“龜山晴雪”。

  歲月更更迭迭,雖然曾經的美景不再,但在不曾走遠的時空里,卻留下永遠的驚艷。千年飛揚的柳絮里,唯美了曾經的山水龜山,飄逸著一方水土的靈動與神韻。

  “龜山晴雪”的美景里,也蘊含著張良一腔愛民情懷。相傳龜山一帶風沙大,千年風沙修煉為“風妖”,風行而行,風止即止。起風時,飛沙走石,民眾苦不堪言。為鎮(zhèn)住“風妖”,張良號召村民多植柳樹,并引來龜山的清泉,灌溉柳苗。幾年過去,柳樹隨清泉一路繁蔭,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有了一個很動聽的名字:“柳溝”。

  山下的東張、西張、大鄧、小鄧、赤鄧、范村、吉柴七個村莊,民眾奉張良為先祖,每年農歷三月廿八 ,例行祭祖之禮。這天,幾個青壯年抬著張良木刻雕像的轎子去朝山,后面的隊伍敲鑼打鼓,彩旗林立,綿延數(shù)十里。廟會廣場上,人山人海,村民們燒香祭祀,朝拜先祖,俗稱“七村朝山”。

  有民謠記錄朝山盛景:

  “東張的鑾駕大鄧的旗,小鄧執(zhí)事數(shù)第一。

  前頭二十四對子馬,后頭還有對子兵。

  一層刀、一層槍,刀槍劍戟一片明。

  金瓜斧朝天蹬,后面八抬轎一層。

  八個小伙抬得平,兩個小伙拉的繩。

  有神牛,有神馬,鑼槌鼓槌絨頭耍。

  雪白的鼓錘只嫌寡,紅綠絨頭按一扎。

  前頭上了東泰山,后頭還在柴村邊……”

  這些流傳下來的朗朗民謠,生動描述了當年朝山時的盛景。

  沿古老的山路,與友人一路攀爬,登臨龜山。此時正值正午,遠山疊翠,云海蒼茫。最近的一座山,便是少石山。云霧縹緲中,半山腰隱約有一座山洞,友人說,那里便是“張良洞”,傳說當年張良隱居修行的地方。山下有一條溝,名為“劃劃溝”。相傳張良被秦兵所追,危急時刻,師傅赤松子寶劍一揮,他身后瞬間出現(xiàn)一道溝壑,擋住了秦兵追擊。輔佐劉邦成就霸業(yè)后,功高蓋主的張良,選擇適時全身而退,歸隱青山,這是何等的人間清醒。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繁華漸息。下得山來,蒲公英、紫花頂滿山開著。這些普通的草木,卻是清熱解毒的良藥。傳說當年張良即是用這些花草,精研醫(yī)理,熬制草藥,行善濟民。

  不覺又來到“圯橋”。西社的姑娘,擇一把春菜、摘一把槐花,于晨曦里匆匆過橋送到東社的姑姑家?;蛘邧|社的嬸子,提一籃花饃、縫一件新衣,過橋送給正長身體的外孫。農忙時節(jié),更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頻繁走動的時節(jié),你挑著農具去西社起場,他趕著耕牛去東社犁田,橋上來來往往,一派濃釅的鄉(xiāng)村風情。

  舍棄名利與榮華,沉潛于靜寂之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讓日常歸于尋常。悠悠千載,張良的精神基因,已深深滲透于這片土地和民俗之中。他用睿智的轉身,在天地間留給這方土地關于名利、關于自然、關于生命的悠長回聲。

  山西師范大學李晉林老師曾為這里撰聯(lián):

  龜山映雪賞樂游玩皆入夢

  柳甸流煙耕鋤種獲且通仙

  春山在望,點滴的綠色,已蔥蘢為滿山的蒼翠。山腳下的葡萄園,也已流光旖旎,滿園生機。方圓村里的村民,來到葡萄園打工。穿行在翠綠的葡萄架中,在新一輪的春光里盤點生活新的希望。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