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忠延
法顯西行求取佛律
法顯在長廣休息一段日子,來到東晉的京城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建康是人文薈萃的首善地區(qū),擁有東晉規(guī)模宏大的道場寺,法顯在這里著手翻譯經(jīng)卷。沒有想到,法顯來到道場寺遇到了西行離散的僧友智嚴和寶云,3人都很高興。智嚴、寶云師兄,以及佛馱跋陀羅大師,得知法顯要翻譯佛經(jīng),人人樂于相助。他們幫著整理謄抄,省下不少時間。法顯翻譯完《僧祗律》,又翻譯6卷本的《泥洹經(jīng)》。
連續(xù)幾年,將36卷的《泥洹經(jīng)》也翻譯完畢。
就這么擱筆,法顯的貢獻也可以名垂史冊了。然而,堅強的意志催促他繼續(xù)走筆,將他坷坎的行程記載下來:大海彌漫無邊,不識西東,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風逐去,亦無所準……如是者九十是日,乃到一國,耶婆提國。
這就是《佛國記》,一部驚世的游行著作就這么問世了。
法顯用頑強的毅力寫就了生命的輝煌,也為佛教發(fā)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他西行的目的是求取佛律,規(guī)整佛界,可以說,他如愿以償。隨著《僧祗律》的翻譯和傳播,僧眾的修行有了遵循的戒律。然而,他絕不會料到,求取佛律竟得到意外的收獲。他成為當時行程最遠的旅行家,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三指出:“皆漢時張騫、甘父所不至也。”他的《佛國記》成為研究印度歷史的重要資料,季羨林在《佛》書中指出: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學者,包括印度學者在內(nèi),都視之為瑰寶。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學家曾寫信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還一個重要貢獻,是法顯的行為延長了人們的有效生命。余秋雨指出:法顯比玄奘更讓人驚訝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爾高原時是30歲,而法顯已經(jīng)67歲,法顯出現(xiàn)在鍵陀羅國時是68歲,而這里僅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點……這位把彪炳史冊的壯舉放在65歲之后的老人,實在是將人類的年齡障礙作了一次最徹底的挑戰(zhàn)?!?/p>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