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跑鼓車”比賽活動
尉村的“跑鼓車”比賽活動,近些年來,由于省市縣的重視,已成為一種鼓車文化,2009年2月尉村跑鼓車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F在,已作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芭芄能嚒笔枪糯鲬?zhàn)用的戰(zhàn)車與鼓樂文化的完美結合。主要形式為集體性的、參與性強、競技性高、群體體育與鼓樂結合的“跑鼓車”比賽。據考證,“跑鼓車”活動具有2700多年的歷史,“跑鼓車”比賽流傳于襄汾縣汾城西北各村,以尉村為代表。
尉村位于襄汾縣西部姑射山腳下,是一個地圖上難覓蹤影的古老山村?,F有近2000余戶人家,6000多口人。據襄汾縣相關方志資料記載,尉村原名“鄂公堡”,與中國歷史兩位“鄂公”都有關系。一位是公元前723年——前718年在位六年的晉鄂公,據山西師大歷史系教授李夢存先生的專著《晉國史》考證,公元前718年,由于曲沃莊伯攻打晉都,晉鄂公不得已逃至“鄂邑”(今山西鄉(xiāng)寧縣,與尉村接壤)。為鞏固流亡政權,防御政敵追剿,晉鄂公在山下要沖今尉村北門處構筑了城堡,因而,尉村的初名“鄂公堡”就誕生了。第二位“鄂公”是唐時被封為“鄂國公”的尉遲敬德,他在唐初被封為“鄂國公”,封地在今天的汾城鎮(zhèn),而位于汾城鎮(zhèn)西北的尉村是尉遲敬德的“職田莊”,至今,在尉村殘存的北門城樓上內側還留有清朝康熙12年時鑲嵌的匾額,書曰“鄂公堡”三個滄桑遒勁的大字。
晉鄂公于公元前718年謝世,鄂公堡的駐軍也就自然脫離了軍隊建制演變?yōu)槊瘛5?,擂鼓進軍的演練形式被保持了下來,而后逐漸演化為一種民間賽事。到唐朝時,尉遲敬德在此地駐兵屯田,自然要訓練軍隊,鼓車的競技性、剽悍性是一種很好的練兵方式,淵源久遠的鼓車文化在尉遲敬德受封時期得以發(fā)揚光大。以后歷代尉村人民都傳承了這個民間賽事,在傳承中其車、鼓也歷經滄桑,在明清時期固化成今天的基本形式,跑鼓車文化也沉淀為具有一定規(guī)范、百姓自覺遵守的傳統(tǒng)模式。
在跑鼓車民間賽事發(fā)展過程中,尉村拉鼓車的民眾團體根據各自所處的地理方位,逐漸形成了六個部分,成為“院”,每個“院”的鼓上所畫的代表圖案各不相同。其中廟巷鼓車別具一格,大鼓上絕無僅有地掛著兩個用于民間孩子生日時特制的面食,餅形而中間有一孔,名為“車輪”,據村中老年人講,這個鼓車的來歷是因為古時在村中廟巷這個地方有個老奶奶,其外孫從外村來,想看跑鼓車,但當時不是跑鼓車的節(jié)日,老奶奶為了滿足其愿,做了一個鼓車,令其拉著游玩,于是產生了這一作品,直到今天,廟巷鼓車還保留著還由廟巷里年齡最長婦女的子女制作“車輪”面食掛于鼓上的習俗,甚為奇特。
相傳,古代比賽時由各院的鼓車抓鬮開始比賽,實行淘汰制,最后兩輛鼓車決賽,直到一輛追上另一輛為止。跑鼓車的拉車規(guī)則為一位腿長善跑、經驗豐富的壯年漢子在轅中撐轅,兩位機靈體健者在兩旁抱轅,十幾至數十位青壯年在前邊拽著直徑達30厘米以上的環(huán)形梢繩拉著鼓車,奮力奔跑。比賽的賽道也稱“鼓車圈”,為一個方形街巷,比賽時,東南、西北對角上各停一個鼓車,另兩個對角上燃炮發(fā)令后,雙方就展開激烈而震撼人心的跑鼓車比賽。決定勝負的標準也很特殊,一般為追上前車的一方將本方的梢繩前端拴在或搭在前邊鼓車的尾部,也有雙方商量決定標準的情況,如雙方商量兩車同在方形街道的任意一條上時,前者就視為戰(zhàn)敗。明清時期將五個院分成西北院和東南院,進行比賽,外村的親戚朋友也各有歸屬,雖歷久而不亂,堪為奇觀。整個比賽過程中,車輛速度很快,可謂風馳電掣,比賽途中為了保證團隊精神,大家自覺形成步調協(xié)調的有機集體,在固定的地方時常更換隊員以保持鼓車跑動的動力與速度,與今天的接力賽跑十分相似。據村中上了年紀的人講在他們幼年時期的體育課上,玩耍接力賽時不叫其為接力,而稱之為“鏖戰(zhàn)”,這與尉村鼓車表現古代戰(zhàn)場“鏖戰(zhàn)”的尚武精神不謀而合。
尉村鼓車文化在傳承發(fā)展中綿延不斷,影響了周邊村落,甚至還波及外省。近代,在襄汾縣西北部沿山一帶的古城鎮(zhèn)、南北膏腴村、賈崗、三公村、大趙、小趙等地也形成了春節(jié)跑鼓車的文化現象,有時村子與村子之間還進行激烈角逐的友誼賽。尉村的跑鼓車還有過跑出省界的說法。據說,在清朝道光年間的某年三月十六廟會期間,村里的兩個鼓車比賽時打破了原有的規(guī)則,西北院的鼓車跑出了村子南門,東南院鼓車也跟著追了上去,雙方餓了吃,累了歇,然后繼續(xù)跑。最后竟然跑到了洛陽白馬寺,盤纏也用盡了,當地百姓對山西的這一民間賽事也十分感興趣,于是將鼓車抵作盤纏,留在了白馬寺中。有詩云:雙車爭雄去如蛟龍那年曾拉到洛陽白馬寺;一鼓作氣來似雷霆此日尤難忘大唐尉遲恭。
傳說歸傳說。但是沿襲下來的“跑鼓車”比賽活動,因為強調團隊協(xié)作,男女老少兼可。由于,祈福慶豐,強健體魄,傳承了當地彪悍粗獷豪放的民風,是當地一項十分特殊而又古老的民間活動。尤其是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增進村民的友誼和團結,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黃正東 文/圖)
【責任編輯: 高卓然】
責任編輯:
上一篇: 古中國從這里走來
下一篇: 尉村『跑鼓車』:鼓車文化變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