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忠延漫話帝堯之十:拜師訪賢

2010-02-12 09:58:0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說到接班人,人們會問堯不是有兒子嘛,讓他繼位不就行了嗎?在堯看來他的兒子丹朱沒有能力治理天下。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這么記載:
堯曰:“誰可順此事?”
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br /> 堯曰:“吁!頑兇,不用?!?br />
至于丹朱怎么頑兇,這里過于簡練,倒是《尚書·益稷》寫了幾筆:
無若丹朱傲,唯漫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晝夜額額,罔水引舟,朋淫于家,用珍厥世。
原來,丹朱不但傲慢,還喜歡游樂,經(jīng)常不分晝夜,聚朋作樂,這樣游手好閑,帝堯當然為之憂慮。他想盡辦法要教育好這個兒子,據(jù)說圍棋就是他為了教育丹朱而發(fā)明的。最早記載堯造圍棋的典籍是戰(zhàn)國時期史官撰寫的《世本》,內(nèi)中寫道:
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到了東晉,《博物志》的作者張華又寫下: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
堯看見丹朱游手好閑,性情又十分暴烈,這樣下去豈不成了害群劣馬?決心想個良法改變兒子的性情。一連數(shù)天,他把自己關(guān)在屋里,閉門不出,思謀天道,回味地理。天道地理在他胸中山重水復(fù),曲徑通幽,化為棋局。就這么,圍棋誕生了。
然后,堯就點燃松明教丹朱下圍棋。丹朱也真聰明,父親說的規(guī)則他一聽就懂。試走幾著,還真出手不凡。連續(xù)下過幾個夜晚,帝堯要勝他也很難了。從此,丹朱喜歡上圍棋,經(jīng)常找人對弈。他棋藝長進,成了國中強手。從此圍棋流傳開去,直到今天,仍然盛行。在民間的神仙中,丹朱還是個圍棋神呢!
這么看,堯造了圍棋,我們臨汾就是圍棋的故鄉(xiāng)。只是,陵川縣發(fā)現(xiàn)了黑白石子眾多的棋子山,說那里是圍棋之源。我們不應(yīng)該否認此地和圍棋的關(guān)系,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關(guān)系。可是,黑白兩子分明的時期已是圍棋的成熟期,將之視為初創(chuàng),視為萌生實在委屈了它。而咱們臨汾的鄉(xiāng)間農(nóng)人在地頭經(jīng)常撿幾塊土疙瘩圍棋,名為“狼吃娃”,簡單的幾個方格,簡單的幾個土塊,人們玩得卻津津有味。這才應(yīng)該是最原始的圍棋,什么東西的發(fā)明完善總要有個過程,這種拙樸簡單的圍棋,才可能是圍棋的萌芽期。
堯用圍棋教育丹朱,使他的性情得到很大改變,不再干壞事擾害眾人,可是,要由他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堯還是不放心,所以,決心要另選賢任能。拜師訪賢就成了他的一件大事。屈指一數(shù),帝堯拜訪學(xué)習(xí)過的賢人還真不少,可考姓名的有:壤父、王倪、支父、齒缺、蒲伊、尹壽、許由。這些人,有的典籍留有名字,有的只見于神話傳說,最有代表性的是許由?!陡咄羵鳌分杏涊d,帝堯要讓位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堯為什么要讓位?許由為什么不接受?《莊子》中寫了他們的一段對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而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吾自視缺能,請致天下?!痹S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帝堯這話說得夠誠懇了,可是,卻沒能打動許由。他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得到大治了,而我如果代替你,我是為了名嗎?名是實派出的東西,我何必去追求?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廚師即使不下廚房,主持祭祀的人也不會越俎代庖”。這便有了成語:越俎代庖。
《高土傳》中又寫道,帝堯又派人召許由擔任九州長,清高的許由以為這污染了自己的耳朵,便跑到穎水來洗耳朵。在河邊正碰見朋友巢父牽著牛犢飲水,向他訴說苦衷。巢父聽了,不屑一顧地說:“假如你一直住在深山高崖,誰能看見你?你到處游蕩,換取名聲,現(xiàn)在卻來洗耳朵。別故作清高了,我真怕你洗過耳朵的水臟了我那牛犢的嘴?!闭f著,巢父牽著牛犢去上游飲水了。
許由不接受堯的禪讓,堯只好繼續(xù)訪賢,我們該將目光投向歷山了。帝堯訪賢來到了這里。一說歷山,大家就會想到舜耕歷山。不過,歷山可是個難以琢磨論定的地方。據(jù)說,全國的歷山有44處,查考《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也有12處,其中涉及到舜的就有10處。僅山西省范圍內(nèi)就有3處,一處是翼城、垣曲、沁水交界的歷山,一處是永濟縣的歷山,還有一處是洪洞的歷山。前兩處皆收錄于辭典,惟有洪洞這一處沒有,然而,這后一處歷山卻更為紅盛熱烈,原因是這里年年舉辦迎親活動,即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動。我們暫時不說這流傳了幾千年的風(fēng)俗,先說堯來訪賢。
可以說,帝堯是慕名而來歷山的。為什么這么說?是因為《尚書·堯典》中有這樣的記載:
曰:“明明揚側(cè)陋。”
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br /> 帝曰:“俞?予聞,如何?”
岳曰:“瞽子,父頑,象傲,克諧。以孝不格奸?!?br />
眾臣提議說:“下面有個窮困的子弟,名叫虞舜?!?br /> 帝堯說:“是的,我也曾經(jīng)聽說過,他怎么樣?”
四岳回答說:“他是瞽瞍的兒子,父親心術(shù)不正,繼母存心不誠,弟弟象傲慢驕橫,而舜能與他們和諧相處。他以孝行美德感化他們,嚴以律己,不流于奸邪?!?br /> 這里說清了舜的出身,是說,舜落生沒幾年,他媽病死了,他爸續(xù)娶了。舜對后娘和親娘一樣聽話,一樣孝順??珊竽镄难壅?,把他當成肉中刺,整天指派重活給他干,一不如意,就會打他。尤其是舜有了弟弟象后,后娘對他更差了,受氣挨罵成了家常便飯。他爸受了后娘的影響,好歹不分,也常打罵他。舜忍氣吞聲,像從前一樣孝順父母,善待弟弟。在咱臨汾不少地方,說后繼母不好是姚婆,這和舜有關(guān)系。因為,舜的家在姚墟,姚墟出了個歪婆,就說她姚婆。這里,還需要說清是此時的舜還不是舜,他叫重華,舜同堯一樣是廟號。不過,大家叫習(xí)慣了,我們就這么叫吧!
盡管舜對父母那么好,還是被趕出了家門。舜流著淚,離開了家門,來到了歷山,搭了一個草棚,在這里安家,墾荒耕種。《尚書·大禹謨》中提到:
初于歷山,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粟,瞽亦允若。
舜耕歷山就這么開始了,也就不止一次走進了古籍。自《墨子》、《孟子》到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韓非子》,再到西漢前期的《史記》、《淮南子》,都有過關(guān)于舜耕歷山的記載。
舜不僅在歷山耕種,還幫助平民解決土地糾紛,和諧了關(guān)系。《史記·王帝本紀》記載: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對于以上說法,王仲孚先生在《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一書中載文《堯舜傳說試釋》解釋道:所謂成“聚”、成“邑”、成“都”、成“國”,無非是因農(nóng)業(yè)進步,糧食充足,人口增加而聚落逐漸成長擴大的表示。
由此得知,舜耕歷山后,歷山的生產(chǎn)得到大發(fā)展,居住的人也增多了,成了遠近聞名的聚落。這種情形就便于和《堯典》中的狀況連接了。前面寫過帝堯讓推薦賢士,大臣一致推舉的是虞舜。為什么會眾口一詞推薦他呢?自然是因為他小有名氣了。他的名氣不僅大臣知道,帝堯也有耳聞。
堯登上歷山,滿眼都是坡地。大片坡地卻被一條條垅線分割成條條塊塊。帝堯有些詫異,這垅線有什么作用?他走近田邊問一位老農(nóng)。老農(nóng)告訴他,千萬別小看這垅線,過去農(nóng)家常因為田少地多,發(fā)生口角。自從有了垅線,人們各耕其田,再也沒有爭端。帝堯聽得異常欣喜,禁不住問,這是誰的主意呢?老者用手指指正在耕田的一位后生。
帝堯便朝那位后生走去。到了田邊一看,他耕的地比別人的平整多了。遠遠望去,后生的犁后掛著簸箕,他不時就敲一敲,這是干什么?帝堯心存疑惑。待后生耕到這邊田頭,他上前打問,舜微微一笑,對他說:
“牛耕田很累,我不忍心打它們?!?br /> 帝堯欣喜地看著后生,說:“你真是個善良的人?。 ?br /> 后生又說:“再者,我一鞭下去打不到兩頭牛的身上。打黑牛,黑牛走得快了,黃牛仍然慢,一快一慢,犁頭顛動,地就耕不平了。如果打黃牛也是一樣呀!”
“哈哈,好呀!小伙子又仁愛,又有心眼?!钡蹐蚋吲d地笑著問:“請問你的名字?”
后生答:“重華”。
這不正是大家推舉的賢人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帝堯非常高興,待到日落天黑,相隨回到他的茅棚,又談了好些事理,越談越覺得這后生是個好苗子。就想將王位揖讓給他,但是,這么接觸還是不深,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當即決定將兩個女兒嫁給舜,看他如何處理家庭關(guān)系,到底道德品質(zhì)如何?這么一來,羊獬和歷山就結(jié)了親。至今,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羊獬人要前往歷山接姑姑回娘家。住上一個多月,到了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舜帝要過生日了,歷山人要來羊獬接娘娘回婆家。
請注意,娥皇、女英在這里是雙重身分。在羊獬是姑姑,回歷山當娘娘。將這里的姑姑、娘娘各取一字,就有了姑娘一詞。你看,姑娘一詞就是這么來的,代表了女人出嫁前后不同的身分。這不稀奇,稀奇的是迎親的儀式十分熱鬧紅火,兩村的男人幾乎傾巢出動。早先是步行,后來騎自行車,再后來開農(nóng)用三輪、四輪,現(xiàn)在則多是汽車了。更為有趣的是,沿途所經(jīng)過的村莊都要盛情迎接。迎親的隊伍敲打威風(fēng)鑼鼓,迎接的人們也不例外,用激情澎湃的鑼鼓將隊伍迎進村中,供應(yīng)茶水、食品,若要是中午還要供應(yīng)正餐。每頓飯都是自發(fā)請親戚,誰家都想多請,請回家早已準備妥了最好的飯菜。燒香敬拜過先祖,就可以歡聚一桌舉杯進餐了。
這樣的迎親活動延續(xù)了多少年了?村人說,幾千年了。幾千年來一直堅持不斷。大家還說,兩個最艱難的時間都沒斷線。一是日寇侵華時,二是文革極左時,不敢大規(guī)模去,就分散行動,反正接親的風(fēng)俗不變,活動不斷。你看,這歷山和羊獬兩村的人們對先祖的崇拜到了何種程度?
總之,從帝堯拜師訪賢我們既看到了他虛心求教的品質(zhì),也看到了千年流傳的民間風(fēng)俗。那么,堯如何嫁女?又如何禪讓?如果有興趣請聽下一講,謝謝!

來源:堯文化網(wǎng)

 

  【責(zé)任編輯: 邱?!?/p>

責(zé)任編輯:

相關(guān)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