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洪洞縣龍馬鄉(xiāng)景村西堡子有一座三官廟,據(jù)該村村民馮吉貴描述,這里有一塊石碑與眾不同。近日,記者驅車來到景村三官廟,見到了那塊奇怪的石碑,碑文上記載的是當時捐蓋廟宇的商戶名稱,這些商戶大多是京都的商鋪名稱,可見當時這三官廟是何等熱鬧,而且這店鋪名稱與今人開店名稱頗為相似。
這座三官廟位于景村的西北角,建廟年代不詳,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前后間有隔墻和中門,神像在后間,南面有戲臺(已毀,廟尚在),神像毀于1964年。目前,廟內有兩塊石碑尚在,一塊為清乾隆十八年(1794年)而立;另一塊為嘉慶十七年(1813年)因重修而立。
嘉慶十七年的石碑依稀能辨認出文字,這塊碑額為“萬善同歸”,碑的內容為:四外客商捐施資財補殿宇金粧碑。碑文有“四外客商,捐施資財”,其中京都店鋪施銀的有17家,它們是:光裕堂、雨香堂、王怡悅堂、仁義號、西大有號、國寶齋、洪興號、永慶號、體合堂、慶和酒店、永益酒店、聚隆酒店、隆源酒店、聚源酒店、瑞慶酒店、德慶酒店、聚和酒店。
為何這些捐資者多是京都客商?三官廟為何有這么大的名氣?如果說從占地面積及規(guī)模,三官廟只能排本村第八九位,其他廟宇的建廟和修廟布施者均為方圓各村村社及鄉(xiāng)民,而三官廟修葺的布施者卻是京都客商。據(jù)馮吉貴回憶,小時候聽老輩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時,這里有一戶鄭姓人家住在三官廟東側。這戶人家開了一個大染坊進行布匹漂染,染坊為一個大院子,東西兩面各有幾十間房子為漂染和晾曬作坊。雇工幾十人,另外在其他城市里還有織造坊。由于鄭家有這么大規(guī)模的漂染坊,免不了在生意場上互相交易,四方商賈人來人往、吃住宴請,因此與飯店、酒樓也都有了生意上的來往。位于西堡子的三官廟在修葺神像時,大家上桌布施,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闪钊梭@訝的是這些商號的名字幾乎和現(xiàn)代商號名字無異,都很高雅,從此也可聯(lián)想到清朝繁榮時期的晉商在偏僻小村的觸角和縮影。(王隰斌 遆紅戎)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