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師樊漢武

洪洞樊漢武:讓通背拳“武”向世界

2017-03-20 21:59:59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臨汾新聞網(wǎng)訊核心提示:

  “拗鸞一肘最為佳,左右虛身有妙法。右拗左合彼難架,翻身肘上拗步斜?!绷璩?時許,夜色朦朧,空曠的小院里閃動著一個矯健的身影。只見他出手不凡,打出的整套拳法流暢連貫,如行云流水,可謂“一武山林動,再武泣鬼神”。

  令人稱奇的是,這位武者竟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七旬老人。提及他的大名,山西武術界無人不曉,他正是“山西省武術十大名師”之一的樊漢武。他窮其一生精研洪洞通背拳拳理,始終心不離譜、拳不離手。他堅信,最好的繼承是發(fā)展,為此廣納門徒傳授技藝,期望后學者能將這一“國寶”發(fā)揚光大。

  一入通背拳癡心永不悔

  日前,記者在市郊的一處小院見到了77歲的樊漢武,他曾在這里一手創(chuàng)辦了黃河武校。時序更替,曾經(jīng)熠熠生輝的四字招牌已成為塵封的記憶。人是物非,不變的是發(fā)揚洪洞通背拳的執(zhí)著與決心。

  樊漢武出生于洪洞萬安鎮(zhèn)樊村,是漢代舞陽侯樊噲第72代嫡孫?;蛟S是骨子里流淌著武將的血液,他自幼就對中國功夫情有獨鐘。他的記憶中,啟蒙老師”是一部名為《楊先武盜九龍杯》的武打戲。

  “劇團走了以后,我和小伙伴心緒難平,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了劇目中的武術套路。我們村是著名的武術之鄉(xiāng),人人都會兩下子。在老師的教導下,我從翻跟頭、練拳開始,慢慢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武術動作?!狈疂h武沉浸在悠遠的回憶中,“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被招進了太原晉安化工廠,練武成了我工作之余最大的愛好。”癡迷武術的樊漢武擯棄門戶之見,遍尋名師求教,先后接觸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機緣巧合,他結識了一生摯友陳國鎖。他們的緣分因為共同的追求不斷延伸,并在日后拜入同一師門,成為難舍難分的師兄弟。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和陳國鎖在公園練拳時,一位老人好奇地詢問我們是哪里人。得知我們老家在洪洞后,老人頓時來了興致,追問我們能否展示一下洪洞‘特產(chǎn)’的通背拳。我們頓時懵了,身為洪洞人,居然對通背拳一無所知?!狈疂h武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當即和陳國鎖返回洪洞,經(jīng)多方打聽,正式進入洪洞通背拳第七代傳人許方慶師父的門下。

  在不耽誤工作的前提下,如何取得真經(jīng)?經(jīng)不住樊漢武和陳國鎖的苦苦哀求,師父來到太原精心施教,將畢生本領傳授于他們。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樊漢武不敢有絲毫懈怠,每天天不亮便起床打拳,晚飯后還要練上數(shù)小時。經(jīng)年累月苦心練拳,他雖學有小成,卻仍保持一顆求學上進之心。

  為了讓這一日漸失落的拳種重煥光彩,他十上河南陳家溝,拜師問道,廣采百家,兼收并蓄。通背一百單八式、四大名手、八大金剛、七手八腳、二十四式、散手短打亂環(huán)套等,他均有心得,招招有新意,式式有新解。

  春風能化雨桃李滿天下

  洪洞通背拳根植于洪洞,是中華最古老的拳種之一,堪稱中國武術寶庫之瑰寶、武林百花園之奇葩。千百年間,無數(shù)武學大師及無數(shù)傳承人傾盡心血,才鑄就了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與精神風骨。如何讓它生生不息,不僅繁榮于家鄉(xiāng),更流傳于全國各地?身為洪洞通背拳第八代傳人,這是樊漢武一直思考的問題。

  過去,洪洞通背拳僅靠師徒間私下暗授、口口相傳?!?980年,我到河南焦作教授洪洞通背拳時,群眾對武術的熱愛和增強體質(zhì)的需要深深觸動了我,使我萌生出書的想法,留些現(xiàn)成文字資料和秘笈供武術愛好者參考。”樊漢武提及,“1984年,我在河南省體委的支持下,將數(shù)年所學心得粗陋整理出《無極通背纏拳》一書?!痹摃霭婧?,只作為內(nèi)部資料傳閱,未流通于市,成為樊漢武的一大遺憾。他不忍洪洞通背拳走向沒落,便以授徒傳藝、提攜后輩為己任。1991年,他在臨汾創(chuàng)辦堯都武館,自任總教練,主要傳授洪洞通背拳。1994年,他在眼前這處小院開辦黃河武校,任校長兼總教練。雖然武校逐漸從輝煌走向黯然,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仍在熊熊燃燒。

  樊漢武本著“別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的初衷,留下了一段段傳奇故事,至今仍被武術同仁津津樂道。2003年,他被聘為北京人文大學武術名家高級研究生導師;2007年,他培養(yǎng)的武術精英參加全國武術大賽,他為此榮獲特殊貢獻獎;2009年,他攜弟子參加中央電視臺《武林大會》,一舉拿下大獎;2011年,他被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武術系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秋,山西省體育局、臨汾市體育局以及《中國體育報》共同發(fā)起并組織了樊漢武收徒儀式,叩首拜師者達數(shù)百人之多。

  鶴發(fā)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苗。揮手一甲子,樊漢武授徒已有數(shù)千人,其中包括數(shù)十名外國弟子,遍布各行各業(yè)。他愛生如子,誨人不倦,遇到好苗子,恨不能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對于家境貧寒的弟子,他不僅分文不取,還管吃管住。他唯有一念,就是把畢生所學傳給后人,集眾人之力發(fā)揚和傳承洪洞通背拳。

  老樹發(fā)新芽枝繁葉更茂

  在樊漢武的記憶中,洪洞通背拳走進央視那件事令他至今難忘。2009年,老拳師、新傳人齊聚CCTV-5武林大會》,向全世界展示洪洞通背拳的獨特魅力。他作為洪洞通背拳專家,在各場賽事中擔當評委與解說。與資深主持人張于東同臺,他絲毫沒有怯場,不僅點評得頭頭是道,還使更多觀眾了解、喜愛這一神秘的拳種。

  節(jié)目播出后,一些國外的武術機構力邀樊漢武前去講學,并開出了十分優(yōu)厚的條件。但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絕了。在他看來,洪洞通背拳是根植于中國的文化瑰寶,只有將它置于其生存與發(fā)展的原生土壤中,同時順應時代需要去傳播,才能發(fā)揚和拯救傳統(tǒng)武術,真正做到無愧于心、無愧于傳統(tǒng)。

  2013年,為了彌補曾經(jīng)的遺憾,樊漢武師古不泥古,創(chuàng)新不逾道,將畢業(yè)所學熔鑄于自己醉心的洪洞通背拳一招一式中,匯集成一本40萬字的寶典——《洪洞通背拳》。對此,他深有所悟:若是單一繼承先輩的套路架勢,即使臨摹得一模一樣,也不是繼承。真正需要繼承的是洪洞通背拳的魂,繼承先輩活的靈魂、有生命力的東西。”該書為古老的洪洞通背拳注入新鮮血液,將洪洞通背拳經(jīng)典套路、散手、套手及同輩的內(nèi)外功法匯集于一起,對傳統(tǒng)拳經(jīng)、拳譜都有新的解釋與說明,對通背一百單八式(九排子)中每一式,都有破解之法,都有新的注解,并增添了“三圓九纏亂環(huán)套”經(jīng)典內(nèi)容,使之煥發(fā)勃勃生機。

  “師父不屬于他的任何一個弟子,不屬于他的 家人,作為一個傳承中國傳統(tǒng)武術和發(fā)揚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人,他屬于整個武術界?!狈疂h武的一位弟子如是說,師父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不是一個擅于管理的武校經(jīng)營者,所以,師父至今清貧。當這位弟子孤身漂泊北京為掙錢養(yǎng)家糊口而疏于練功時,他終于理解了師父曾經(jīng)對他說過的一句話:人其實需要的并不多,如果物質(zhì)欲望太多了,能用來認真鉆研武術的心力就少了。

  正如弟子所說,樊漢武是一個純粹的人,盡畢生精力,只為振興洪洞通背拳。在采訪中,樊漢武譜不離口、拳不離手,一招一式盡顯大師風范,他早已和自己摯愛的洪洞通背拳融為一體。他鼓勵后學者,繼承民族傳統(tǒng),傳承民族文化,撐起民族的脊梁。

  文/圖記者 王隰斌 李靜


     

責任編輯:張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