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涉及高考的改革,都難免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公說得有理,并不意味著婆說得沒理,反之亦然。筆者加入這場論戰(zhàn),是想從另一個角度論述此項高考改革的弊端——它可能異化為一種高考歧視,對農村高考生的歧視。
何謂“綜合素質”?我們不難想象,反映在考生檔案里的綜合素質評價,不大可能是意志堅強、心理健康、吃苦耐勞、孝敬父母等相對較“軟”、無法量化的指標,而只可能是有沒有文體特長、球打得好不好、歌唱得好不好、舞跳得怎么樣、會不會畫畫、會不會彈琴等相對較“硬”、可以量化的指標,而恰恰在這些方面,農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差很多,甚至根本無法相比——農村學生想打球,可有的學校連一張乒乓球桌都沒有;他們想唱歌,可是有的學校連音樂教師都沒有;他們愿意畫畫、練琴,可是他們既沒這個條件,也沒這個工夫,他們放學以后要幫父母干農活,放假時要打一些零工才能湊齊學費……
這就是很多農村中學生的生活現(xiàn)狀。他們能順利讀完中學就已經很不錯了,素質教育對于他們幾乎是一場風花雪月的夢,而綜合素質評價對于他們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兒??梢韵胂?,如果以后越來越多的高校像臨沂師范學院這樣,憑“綜合素質評價低”拒錄考生,那么被拒錄的考生可能大多是農村高考生。
這當然是不公平的。眾所周知,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之下,我國的基礎教育也呈現(xiàn)城鄉(xiāng)二元特點。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上海市普通小學生均公用經費達2380.80元,北京市達1619.42元,而山東省、安徽省分別僅為136.21元和102.38元。即使在同一個省份,政府對城市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投入也相差巨大。農村基礎教育薄弱,農村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少,他們已經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正是這種不公平對待導致他們在綜合素質評價方面比不上城市學生。如果高校再以“綜合素質”的名義拒絕錄取他們,就無異于對農村學生構成雙重歧視、二次傷害。農村學生上大學的通道被擠占,農民子女僅有的向上流動通道被阻塞,這該多么可怕!
高考“唯分數(shù)論”確有其弊端,但它讓無數(shù)農村孩子憑借刻苦學習圓了大學夢,為農民子女保留了一個向上流動的通道,單憑這一點,它便是功大于過。高考改革不管怎么改,都要以保障這條通道暢通為前提,哪怕暫時不改而容忍“唯分數(shù)論”,也是值得的。(中國青年報 丁晴雪)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警惕“偽民意”強奸民意
下一篇: 減負令為何落得“里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