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春天的味道也越來越濃。這幾天的汾河景區(qū)百草萌發(fā),兩岸的綠色一天比一天濃郁。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每當(dāng)春風(fēng)吹起,大地回暖之時,植物的營養(yǎng)就從地下部分向上輸送,營養(yǎng)經(jīng)過的部位自然漿稠汁滿,這時的野菜野味就比平時更有味道、更滋養(yǎng)身體。
說起春天野味佳肴的味道,我第一想到的就是白蒿。在童年的記憶里,故鄉(xiāng)的白蒿幾乎遍布田間、地頭、山坡、林間,完全來自天然,而故鄉(xiāng)的白蒿也常常撩開我的思緒、啟動我的回味,那些采挖回來的野菜,配上簡單的輔料,加上風(fēng)格各異的烹調(diào)技藝,便是一道道難得的純綠色營養(yǎng)食物。
記得小時候的春天,經(jīng)常和一群小朋友拿著月牙彎的小鐮刀、背個布挎包或提個小筐子,結(jié)伴到村子西面的小麥地或荒坡野地里采擷白蒿。那沾染了泥土腥味的白蒿,帶著初春的淺綠和純自然的野香,絲絲縷縷、團團絮絮,令我們小娃娃不可自拔地迷醉。回家后,母親把采擷到的白蒿精挑細(xì)揀、淘洗干凈晾到半干,再拌上面粉、揉進少許的咸鹽,放到鐵籠里蒸熟,然后放進生蒜末、辣面等調(diào)料,澆潑一小勺熟油攪拌均勻,就是一頓熱氣騰騰、清醇味香、松軟連綿又營養(yǎng)潤口的白蒿疙瘩飯或菜團。我把鼻子湊上去,一股誘人的野香味直撲心扉,挑起一筷子放入口中,軟軟的、滑滑的。嚼一口有點苦,再嚼一口有點淡淡的香,連續(xù)嚼幾口感覺好香好香,狼吞虎咽的扒拉完后大半天,香味還一直從肚子里往上翻。從那時起,白蒿疙瘩飯或菜團就成了我的偏愛。
白蒿的壽命極短,從三月下旬到清明前后,也就十幾天,一年難得吃上幾回。采擷白蒿要把握住清明節(jié)前的最佳時機。如果春風(fēng)帶來一場小雨,從人們手腕下躲過的白蒿,便悄然長到尺把高,成為一叢叢普通的蒿草,擁擠著和灌木荊棘站立在那里,無人多看一眼,最終會淹沒在無邊無際的枯黃中。
前幾天,我和妻子回汾河西岸的劉村看望岳父岳母,飯后我和妻子到村西的野地里采擷白蒿,想嘗嘗春天野味的新鮮。我們沿著一條曲曲折折的小徑走進了陡坡相連、溝壑遍布的土崖陡坡。踏著松軟的泥土和光滑的小石子,心中虛無雜念,腳步時而緩慢時而輕快,仿佛平日里的煩惱都拋到了頭腦之外,一股腦的遺棄在城市的喧囂里,泯滅在藍天下的原野中,就像腳下灰黃色的草莖散碎一地,將要化作塵土。爬上幾道田埂,到了一個叫狼窩溝的溝壑,我驀然看到在自己的腳下,在那搖曳的枯蒿邊,一株灰綠的白蒿鉆出泥土,嬌羞的探出頭,露出靚麗的身影。再扭頭環(huán)顧,周圍的空閑野地里,漫山遍野都是一簇簇毛茸茸的、泛著白色的鮮嫩白蒿,像一只只稚嫩的小手伸向原野、伸向春天。
這里的白蒿嫩葉如細(xì)絲,狀若初生松針,顏色稍泛出青白,味道似淡淡的艾香。我知道最好的白蒿應(yīng)該是越冬的蒿桿四周應(yīng)春而發(fā)的嫩芽,漿稠汁滿,苗旺味厚,那才是春天最初的味道。但這樣的白蒿一般都在荊棘的圍困之中,難以采擷,還是蒿草種子飄落發(fā)芽長出的白蒿容易采挖。
我和妻子彎下腰,小心翼翼地一棵一棵的挖起來。前邊是一團綠芽舒展著嫩葉,左邊有一簇幼苗靜默不語,右邊還隱藏著一片白絨毛罩著的灰綠在躲閃著笑,手不閑、忙不停的挖了半天不見絲毫減少,似乎我們采挖的速度還沒白蒿生長的快。土質(zhì)松散的地段,只需手捏住輕輕一提,一把豐滿的白蒿便連根拔出;沙土干硬結(jié)實的地方,月芽小鐮刀貼地皮使勁一戳,一片正伸頭展葉舒筋的白蒿便留下老根,拾撿到我們的塑料袋中,估計過陣子再來又是一把霜白的新蒿。不一會兒,我們來時帶的塑料袋就鼓囊囊的裝滿了白蒿,我和夫人下到溝兒底,在一處空閑的水澆地里發(fā)現(xiàn)幾窩濃綠的野蒜,把月牙小鐮刀弄彎了也挖不出蒜根,只好截了一把野蒜苗。
第二天早飯時,妻子用我們自己采挖的白蒿做了一頓白蒿疙瘩,當(dāng)舌尖的味蕾接觸白蒿疙瘩的那一瞬間,我小時候熟悉的味道一下子被喚醒,迅速向全身彌漫,我猛然領(lǐng)悟到:自然就是這樣和人類一同生長著,如果只用眼睛去看,只靠耳朵去聽,對春天味道的感受就會顯得遲鈍一些。只有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才可以享受更多春天的味道;只有自己親手去采擷,親口去品嘗,親身去感知,才能獲得更多大自然的饋贈;只有充分地體驗采挖的過程,親口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才能吃得有滋有味,爽口快樂。
寫到這里,我從心底中升騰起一種對春天味道的熱切感受,它絢麗的景色滿足了我們的視覺享受,一道道味覺盛宴時時營養(yǎng)我們的口腹,一次次思想的啟迪更是滋養(yǎng)著我們的心靈。我更加喜歡品嘗春天的味道!
作者:史明亮
責(zé)任編輯: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