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當年,我那一床婚被

2018-01-20 08:47:05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當年,我那一床婚被

袁世俊

  2017年6月18日是父親節(jié)。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撫心追痛的是勤勞、淳樸、善良,飲譽鄉(xiāng)里的老母親李友蘭,卻在回村參加重孫的生日宴上,一個趔趄緩緩倒地,突發(fā)心梗,走完了她80歲的人生歷程,安詳、寧靜,追隨慈祥敬愛的父親去了。

  按照當?shù)亓?xí)俗,母親生前穿過、用過的衣物,都要裝入棺材隨她而去。在老家整理母親遺物,打開她平時視若珍寶加鎖的衣柜時發(fā)現(xiàn),一個包袱竟然嚴嚴實實地裹了好幾層,層層解開,映入眼簾的卻是母親親手織就的棉布被里,一針一線縫制的,當年我結(jié)婚時的那床黃色的潞綢婚被。

  望著母親和藹慈祥的遺像,我忍不住淚如雨下,那遠逝的一段歲月,恰似電影回放一幕幕又浮現(xiàn)在眼前……

  70年代,是個物資極度匱乏的時期,作為家中長子,我從臨汾師范畢業(yè)返鄉(xiāng)任教。眼看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父母私下多次商議要為我準備四鋪四蓋的婚被。父親在自留地里種上了棉花。那年雨水充足,棉花長勢喜人,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棉花就像咧嘴含笑似的綻放出一朵朵雪白的花朵。

  曬棉花、壓棉花、彈棉花,母親和奶奶又用高粱稈把雪白的棉花搓成一條條空心搓眼子,于是每天晚上奶奶和媽媽便用紡車紡線。后來,父親又請來汾河對岸東毛村的許師傅到家里織布。許師傅為人隨和、性格爽朗,坐在碩大的織布機上,隨著雙腳有序的踩動,右手拽繩拉梭,左手來回拉檔織布,上下錯動經(jīng)緯交織,一寸寸的棉布便在織機上延長盤卷起來。

  母親生于新中國成立前,雖然沒上過一天學(xué),但是她心靈手巧,繡花女紅樣樣精通。有時,許師傅織布累了,抽袋煙的工夫,母親就坐上織布機,學(xué)著許師傅的樣子,一板一眼地織起布來。后來許師傅家中有事,布沒織完便辭工回家,剩下的活兒全憑母親默默織完。除了用布票買回的兩床被里用的是侯馬紡織廠生產(chǎn)的漂白布,其余被子里布和褥子里布全部用的是媽媽織的土棉布。聽說杭州的絲綢全國聞名,爸爸便寫信囑托遠在南京部隊醫(yī)院當院長的大伯父代買杭州絲綢被面。春節(jié)探親時,大伯父帶回了四床絲綢被面,其中兩床紅色的、一床綠色的、一床黃色的。被面中間都是一個大大的喜字,兩邊是機繡的雙鳳圖案,煞是漂亮。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伴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的發(fā)展,我們逐漸用上了大床鴨絨被、羽絨被。那陪伴我們多年的單人潞綢婚被便逐漸改成了大床褥子和孩子上幼兒園的小被褥。

  2002年父親因病去世,看到母親仍蓋著以前的舊被褥,妻子便將唯一一床從沒蓋過的黃色潞綢婚被送給了母親。逢年過節(jié),還不時給母親添置一些新衣服??烧l知,一生簡樸的母親,穿的用的都是我們淘汰的舊衣物,我們給她買的新衣服,送她的那床婚被,卻仍被她當成了寶貝,一層層包好藏在了柜子里。

  撫摸母親親手織就、一針一線縫制的黃色潞綢婚被,我仿佛嗅到了媽媽的味道,也由衷感受到了母親濃濃的愛意。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當年我那一床婚被卻成了母親留給我的唯一念想。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