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書籍數(shù)柜,列于陋室一壁,視為瑰寶家珍,得暇僅有讀書之嗜:古籍細琢,讀出不少新意;新書慢嚼,濾得些許況味。愛讀書,至今不知“長城”咋壘;好碼字,偶玩“檁條”躁得對家漲筋。由是知難而退,展卷忘卻倦困。
友人不禁詫異而詰:你退也退了,書也出了,手不釋卷的還想弄個諾貝爾?我愧疚恍然,一時語塞。
眾人大笑我亦笑。讀書究竟為了啥?竊以為,讀書明理,著書傳理,寫作是檢驗一個人的學(xué)識才智的最簡單方法。讀書、寫書,你得把前人之書揉進自己的實踐,得出新的思想,就猶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吃進草,擠出牛奶與血,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如同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要智慧和勇氣。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稱以銅為鏡、以史為鏡、以人為鏡,三鏡之論,言之諄諄,蘊含哲理,成為后世后人規(guī)范行為之圭集。以此觀之,其實文章也是一面大鏡子,驗之于讀書寫書者可知駑駿矣。
古往今來,如若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少讀書,定無文章。古人讀書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是: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匯入歷史長河,而后才得歷史的檢驗與認可。請看看吧,無論馬、恩、毛、鄧,還是李、杜、韓、柳,功在當世之德,更在傳世之文,他們有思想的大發(fā)現(xiàn)、大發(fā)明,溯其源頭,他們是讀書、寫書者的光輝楷模。想想馬克思書房地毯上的“小路”,毛澤東臥榻上堆積的“小山”;吟吟得仙辭圣們那膾炙人口的錦章佳句,這些思想先行者跋涉書山、搏擊辭海的身影恍如昨日。
人留給這個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歷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頂了讀書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這船票自然也輕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資本論》或者《紅樓夢》,甚或《苦菜花》或者《白鹿原》,那是怎樣一張沉甸甸的票據(jù)啊,書的分量,其實也是人的分量。
不讀書愚而可哀,只讀書迂而可惜;讀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讀書好。讀書寫書、理論實踐,努力珠聯(lián)璧合,豈不錦上添花?果若如此,真乃讀書人之無上榮耀也。
讀書人人人都需爭取這份榮耀,讀書人人人都在爭取這份榮耀,因為,這是每位讀書人精神層面的“諾貝爾”。讀書為了明理,著書為了傳理,重申一孔之見,絕非贅語閑言。真正的讀書人是沒有、也不受功利驅(qū)使的。功名利祿,四大皆空;成敗一片葉,沉浮一陣風(fēng);古籍佛經(jīng)上傳遞的類似偈語箴言,讀書人肯定深諳個中三味,若為功利而讀肯定讀不出個樣子,即使有個“樣子”,也是曇花一現(xiàn)。
上述文字,權(quán)作讀書一得,用于律己,亦作友人詰問之復(fù)。甲午端陽天灼熱,心比天還熱,我給自己貼上一貼清涼劑,抑燥安神以利讀書。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乎?也算一說罷。
作者:李關(guān)良
責(zé)任編輯:鞏鵬
上一篇: 母親節(jié)的夢
下一篇: 大山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