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導語寫作要有動態(tài)意識

2009-05-13 15:43: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這是一條來自美聯社的經典導語:“如果石油是液體,美國政府就應該知道每一滴是從哪兒流出來的?!?br /> 這篇報道寫于美國石油危機期間,當時有車族要在銷售汽油的地方排起長隊購買。聯邦政府花費了大筆大筆的錢去跟蹤和打擊石油黑市的買賣,但在石油勘探方面的投入卻少得可憐。
還有,下面這條絕妙的氣象報道導語是由佛羅里達州湖地懸崖報的史蒂夫?坎尼寫的:“如果說三月像綿羊一樣姍姍離去,那么,在星期二,綿羊出汗了?!?br /> 這篇報道寫于三月底,那天的氣溫高達攝氏37.7度。
好的導語看上去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它們非常自然流暢,絕不生硬做作。好的導語有一種很強的韻律感、結構感和步調感。它不強加給讀者,而是以離奇、戲劇性和幽默感抓住讀者,使讀者面對一個關鍵性的決定:我要不要讀下去?
陳望道先生曾在《作文法講義》中說過:“所謂流動,就是文章中事跡時時開展進行,事跡進行沒有停頓的意思。我們整理記敘文的材料,必須使這流動在記敘文中處處尋覓得出。”新聞是源于記敘文的一種報道事實的文體,又是側重于反映客觀事實變動的,因此,尤其需要體現出這種“流”來,具有動感。作為新聞第一個層次的導語部分,情況也是如此。這就是說,在導語的寫作中,既要著力提煉出新聞悠揚的精髓,在表述上也要力求有動有靜,動靜結合。
新聞導語一旦具有流動感,往往會使新聞活潑有生氣。一開始就給讀者以鮮明生動的形象,從而使新聞贏得更多的讀者。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一切人或事件的特征容易在運動過程中顯露出來,帶上各種不同的強烈色彩;還在于運動著的或將動欲動的事物比較惹人注意。為什么英雄人物的雕像大都是動中取勢,正聚精會神或神采飛揚地做某項動作,如騎馬的話那戰(zhàn)馬也是揚起前蹄?答案就在于動態(tài)的東西更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新聞導語要想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就必須從流動中展現出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首先,一種經常采取的手法是用時間最近點上事物的具體變化,來反映處于變動中的事物狀態(tài)。像“5分鐘前,一列銀灰色的地鐵列車,在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過世界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边@樣寫來,就使地鐵線路開通的新聞事實有了鮮明的動感。類似的有:“昨晚9點40分,引灤入津輸水隧洞鋪完了最后一車混凝土。至此,長達9.69公里的引水隧洞全部完工?!边@個導語,也使隧洞完工的新聞事實帶上了動的色彩,讀者看得見,摸得著。這種寫法除了具有流動感外,還能顯示出時間上的新,有濃郁的“新聞味”。
其次,用形象感的動作表示某種難以具體描繪的事物變動,同樣能使導語產生動感。像“北京市北海公園‘園中之園’靜心齋,11月30日摘下了長期懸掛的‘游人止步’牌子,國務院機關事務局正式將這個名勝歸還給北京市政局。”用人們比較熟悉的摘下“游人止步”牌子的動作表示實行對外開放,使導語有動感。
第三,導語里寫上一些現場氣氛或細節(jié),也會增加動感,顯出活力。北京日報報道北京消防勇士參加大興安嶺撲火戰(zhàn)斗勝利完成任務返京的消息,其導語是這樣的:“妻子們眼中最歡喜的淚;孩子的臉上是甜甜的笑;戰(zhàn)友們擁抱、握手;少先隊員敬禮、獻花。昨天中午,參加大興安嶺林區(qū)救火的一百零八名北京公安消防干警光榮凱旋。”在表現主要新聞事實之前,描寫了一系列感人的細節(jié),充分反映出深情熱烈的現場氣氛。有了它,導語生動活潑,飽含情感,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第四,以動寫靜,化靜為動。從新聞語言表述來說,活的東西不能寫死,靜止的卻要求寫活,使之躍然紙上。例如,上海民間藝術展覽在舊金山開幕,新民晚報上一則消息的導語是這樣寫的:“多么威武神氣的貓頭鷹!一對大眼睛正在掃射著什么,翅膀微微聳起,看來它準備振翼飛撲過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這只用棕櫚樹樁因材施藝而雕琢成的人工貓頭鷹,最近飛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的中國上海民間藝術展覽上棲息?!边@條導語將無生命的靜態(tài)的事物當作有生命的能活動的事物來描述以后,顯得非常有活力。
第五,運用貼切的比喻、順乎情理的聯想來達到靜中見動。比如:“標志著公路通車的紅色蛇行線條,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地面上正迅速向邊遠山區(qū)伸展?!薄@里用紅色蛇行線條迅速伸展來顯示公路建設的成就,使表面上看來處于靜態(tài)的事實呈現出動勢,富有吸引力。
如何使導語變靜態(tài)為流動,具體手法是很多的。只要運用得當,都會產生古人所說的“板者活之”、“枯者腴之”的效果,深深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據《新聞實踐》雜志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